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鄭幼林
1
闊境之美
十年前,雕刻家鄭幼林開始了自己的中國山水景觀系列的探尋和創作。
和此前他最為成功的展現內心情感世界的人物作品相比,鄭幼林在這個系列中賦于壽山石雕更為遠闊的呈現視角。在傳統壽山石雕刻的基底上,經過題材深度挖掘、工藝重組和立體視覺體驗搭建成具有東方氣質的山水景觀,既能回到傳統,又有當代的體驗和審美,拓寬了人們對傳統壽山石雕的呈現想象。

鄭幼林作 《遙山近水》壽山芙蓉石
中國美術館收藏

鄭幼林作 《移舟換景》壽山芙蓉石
「壽山石一個很好的載體,有著輝煌的歷史遺痕,每一塊石頭都是獨特的、唯一的,是有生命的,材料本身具有珍貴的價值,任何不是錦上添花的雕刻,無疑是一種浪費。」鄭幼林覺得做雕刻能使自我更完善,在修行和雕琢過程中讓自己跟這個所處的中國文化有更強烈的一種接觸,他有義務要為壽山石賦予符合時代的審美功能和意義。因此,他在這個系列中關注的重點,就是在壽山石雕中尋找中國文化中的闊境之美——或是時代縮影,或是精神遺存,這種東方語境下豐沛且龐大復雜的靈感滋養讓想挑戰自我鄭幼林非常滿意。

鄭幼林作《寒江獨釣》壽山高山石
中國美術館收藏

鄭幼林作《澄懷味象》壽山芙蓉石
作為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現代雕刻家,鄭幼林總是樂于在創作中做嘗試,在熟悉的命題和題材中,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邊界。
對壽山石雕創作者而言,開啟新方向意味著要放開原有邊界,對抗舊作的思維習慣,要不斷迭代升級技術、時代精神、審美,去突破創作的極限值。而關于鄭幼林開拓的故事要從頭講起。
2
突破邊界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壽山石雕創作以來,鄭幼林一直在尋求突破,尋找一種壽山石與中國文化的聯絡,一種天然珍貴寶玉石與人文情感的互通。
從1995年在新加坡舉辦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作品展——「鄭幼林壽山石雕童真展」開始,鄭幼林就決定力排眾議,在壽山石上再現一代中國人記憶里的童真。他以自己童年經歷作為雕刻童真系列的靈感來源,所呈現出積極向上生命力之涌動,氣質之活潑可愛,面貌之清新,以一種既傳統又先鋒的方式贏得了掌聲。

鄭幼林作 《金色童年》壽山黃巢洞石
關于他對待壽山石材料的創作態度可以從同時期作品中清晰窺見。
千禧年,鄭幼林輾轉購藏了一塊田黃原石,質地通透精美,但帶有三道天然形成的裂格。在他人眼里這是有瑕疵的材料,可是在鄭幼林看來,這塊原石的特征和形狀與竹節頗為神似。在審慎的思考設計后,他決定將生發自中國傳統文人精神世界的“竹子”題材再現田黃之上,田黃上的格裂被極好修飾,最終成為精彩之作《竹報平安》。此作憑借工藝與石材本身完美結合的最佳表現,成為鄭幼林創作歷程中程碑式作品。

鄭幼林作 《竹報平安》壽山田黃石
往后十幾年里,繼《童真系列》和《竹報平安》之后,鄭幼林又從人的精神層面修行智慧出發創造了彌勒和仙佛系列。他的探索方法是,先沉浸感悟彌勒背后的淵源與文化,再從中提取出與人之精神有共鳴的「笑看天下事」、「大肚能容」內核進入壽山石雕刻,最終作品呈現強烈的正向情緒感染力,直指人心。這一時期的鄭幼林在壽山石雕中定義了一種天趣自然的審美,為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普通人刻下贊美詩。

鄭幼林作 《愛蓮擺件》壽山田黃石
福建東南2013釋出

鄭幼林作 《樂在其中》壽山芙蓉石
2017年10月21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聯、民盟中央美術院主辦的「禪趣石韻——鄭幼林壽山石雕刻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鄭幼林帶著自己的《童真》《禪意》《山水》系列壽山石雕作品走進了中國最高藝術殿堂,讓觀眾享受到壽山石作品材美藝精和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以及雋永的精神意境。
3
傳統與革新
跟一些喜歡待在安全區的創作者不同,鄭幼林的雕刻之旅從來沒有暫停,為了保持長久的創造力,他一直在學習。

鄭幼林作《荷塘清趣》壽山黃巢洞石
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收藏

鄭幼林作 《壽仙人物擺件》壽山田黃石
福建東南2011釋出
2014年3月,鄭幼林進入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的全國「中青年高級研修班」進修一個月;次年,他參加由文化部發起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在中國美術學院度過了一個月的學習時光。在與同學之間的交流、碰撞,導師們的領航,使鄭幼林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追求,開拓了高遠的視野、把握了作品創作方向和追求目標。
鄭幼林說,他的作品是累積的、是發展的,也是隨時代自我更新的,這是他積極擁抱新時代中國精神面貌的態度。不斷進入象牙塔學習,鄭幼林覺得對中國優秀文化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有了全新的感悟。他覺得,自己應該要做更有沖擊力,更有創新力的東西,去壽山石中印證、強化、踐行氣象更高遠的中國美學,中國山水景觀系列開始出現。


鄭幼林作《觀海聽濤》壽山坑頭晶石

鄭幼林作《心定蓮花開》壽山荔枝洞石
他在回溯詩詞、書畫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后,進入一種融合狀態,靈感由此生發,心境也被打開,鄭幼林再次完成了自我的格式化,壽山石雕作品以大手筆大色塊營造出中國式的山水表情和昂揚情緒,內里關乎小到親情、友情、愛情大到家國情懷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鄭幼林所作作品《其樂融融》榮獲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山花獎」,《搏擊》《萬象更新》等三十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級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作品《王質爛柯》《萬象更新》等二十多件作品永久入藏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等國家級博物館。

鄭幼林作 《搏擊》壽山芙蓉石

鄭幼林作《永遠的紅光》
一直以來,鄭幼林渴望把傳統的壽山石雕刻藝術能夠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能夠帶領觀眾們去到那個燦爛的、深邃的壽山石雕藝術世界中去。30多年的雕刻生涯,鄭幼林一直想要把壽山石雕刻這門手藝帶進高校,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教學和推廣。鄭幼林認為,對壽山石雕這門古老而又現代的藝術來說,真正更大的作用,是讓高校學生認同學習研究并推廣壽山石雕和壽山石文化,不但可以習得一技之長,增加就業機會,以此推動壽山石雕產業發展。

鄭幼林作《節節高升》 壽山高山石
現在,鄭幼林已成為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在高等學府開設「壽山石雕」學科進行傳授教學。他把自己的創作經歷、創作心得、材料的理解分享給學生,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壽山石材料,它與木頭、金屬、骨頭、玉石不同屬性,知道如何找到壽山石的最佳呈現方式和最佳語言,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不同枝法的應用和結合,傳統與時尚的展陳設計,讓傳統藝術獲得新生和時代精神。
在和學生相處時,鄭幼林積極主動分享自己在創作中的真實感受,快樂的,痛苦的、清新的、悠遠的、浪漫的、悲憫的等等,比如以「雪」為創作命題,鼓勵同學們在設計時自由想象,激發創造力,表現的形式多樣,或以高潔、或以寂靜、或以浪漫、或以溫馨、或以壯闊、或以精微,這些互動讓現在的鄭幼林感覺很享受……

2017年中國美術館《禪趣·石韻——鄭幼林壽山石雕刻藝術展》展覽現場
如同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對鄭幼林評價一樣,鄭幼林「看重俗人所看輕的,也看輕俗人所看重的。」「鄭幼林對雕刻藝術的追求,體現了他對人生的追求、對境界的追求,他對雕刻藝術的精益求精,對應于其對生活浮世的禪悟與取舍。」「不但能認真,而且能超越。鄭幼林悟得其道,在人生與藝術的雙軌中,感念初衷,漸入佳境,可謂智慧大道的行者。」如今已經年逾五十的鄭幼林,還在繼續向外馳騁,追尋闊境人生。

*鄭幼林(1969-),福建福州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祖光先生,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碩導、全國技術能手、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優秀人才“百人計劃”技能大師、福建省壽山石雕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福州市政協委員、福州市優秀人才。現任中國工藝美術學院玉石雕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協中國壽山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文化委員會委員、福建省高級職稱評委會主任委員、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