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想象之間
——黃幸梅的水彩畫
易英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著名藝術評論家
水彩是不好掌握的工具,看起來很簡單,形式也不復雜,很方便寫生,或是畫小品。說它不好掌握,就是說它很難進行深入的挖掘,簡單的手段與形式不易進入精神與思想的層面,達不到大型作品與高級藝術的要求。水彩畫很少引起批評的關注。如果水彩畫進入美術史的話,也都是作為高級藝術的輔助工具,用于速寫、草圖或記錄。但是,自現代藝術以來,水彩畫的作用好像有了變化,它不再拘泥于客觀的描寫,從屬于油畫的規則,而是成為藝術家自我表現的手段,進入到一個精神的領域。
黃幸梅的水彩畫就很不一般,雖然她技法很好,但不是客觀的描寫,而是情感的抒發,想象的凝聚和主觀的表達。水彩畫本來是寫實的,水彩的技法總是通過對客觀對象的描寫展現出來。在黃幸梅的水彩畫中,用水較少的作品比較寫實,輪廓線非常清晰,形象也很準確。構圖很有特點,形象充斥整個畫面,有點像抽象藝術的滿幅構圖,不是為了再現對象,而是一種近距離的觀察,帶著期盼與觀念的觀察,表現的則是觀察的感受。如果再畫精細一些,就是超現實主義了。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就是要說明,黃幸梅的畫基本上是主觀與想象的,即使是靜物寫生,也有著超然對象的意味。濕畫是黃幸梅水彩畫的特點,用水不是玩水,水的把控與形象的把控是一致的。濕畫法本來是水彩的基礎,但黃幸梅這兒,濕畫卻有觀念的性質。在她的畫中,黑色的運用很有味道,她追求傳統水墨畫的情趣,黑色如同水墨的線條,用來概括形的輪廓和中和色彩的對比。但是,她的墨色又不同于水墨畫,由于濕底的作用,墨色塊沒有明確的輪廓,不是固定的形象,往往與周邊的顏色融合和滲透,產生一種霧里看花的效果。這似乎又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種意境。墨色與顏色在黃幸梅的畫中既是互補的,又是對應的。在力求明確的形象時,墨色起到構形的作用,而在要做意象表達時,墨色又提供了一個模糊的想象的空間。這一點與水墨畫是不同的,由于材料和技法的差異,濕畫法的水彩沒有清晰明確的輪廓線,色塊的邊緣總是向旁邊擴展,形成色與面的交錯。黃幸梅在作畫時,不是穿插干畫法來確定局部的輪廓,而是讓“水”放任自流,畫面上模糊一片,各色形等亦明亦暗,似有似無,本來是一個寫生的場面,卻像是一個想象的空間。實際上,她追求的就是這樣一個空間。她不是用水彩技巧來寫實再現,她是在有意無意地進入一個超現實的領域。墨色的運用就是有意為之,想用水墨與水彩交織,探索傳統藝術的意象。但另外三個要素又使她脫離刻意的規定,而進入一個自我的想象的世界。她的構圖是不標準的,沒有一個中心點,畫面上的東西好像是向四周擴散,目光隨意地游走,表面上是不經意地截取一個視覺的斷面,實際上是幻覺的使然。其次是線的收縮和面的擴張,這是在于她對水彩技巧的獨特理解。比如,像《惠安女》這樣的作品,雖然有一個確定的形象,卻沒有一個輪廓線,有點像水墨畫的沒骨畫法,一方面是用面的構成代替輪廓,另一方面是利用水彩的特性,將本來的線條融化為面。形象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面的構成,有一種強烈的形式感。這種形式感既在于對象的啟發,也有她內心的意象,一種表現自我的需求。最后是色彩,看過她的畫的人,都贊嘆她色彩的鮮明與響亮,她似乎沒有顏色的顧忌,多么單純的顏色都能直接搬上畫面。她不擔心色彩的不協調,雖然不是刻意的安排,但每每在過于沖突的地方,她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調解這種沖突。如《云煙》(2019),這幾乎是一幅抽象畫,補色的沖突造成色彩的強度,但穿插其間的黑色與白色不僅襯托了顏色的對比,還使得對比不那么刺眼。
色彩本來不是水彩的強項,但黃幸梅的水彩的色彩很到位,因為她多是采用本能色彩,彌補了水彩在色彩上的不足。透過本能色彩的表達,可以看出黃幸梅的水彩創作的基點,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詩之意境,畫之意象”。那不是一種如實的再現,而是心底深處的詩情畫意,一種不受意識支配的想象和幻覺。黃幸梅是用小畫種做出大事情,不是說她用小畫(種)畫出了大畫的效果,而是說她用這樣的工具創造了一個詩情、意象和精神的情境。

藝術家簡介
黃幸梅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現為福州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學院教授
獲獎
2000年《南方之二》獲第五屆全國水彩粉畫展銅獎
2002年《午后》獲第六屆全國水彩粉畫展銀獎
2003年《三月》獲首屆全國小幅水彩畫展優秀獎
2007年《七月》獲第八屆全國水彩粉畫展優秀作品獎
收藏
水彩作品分別被國家重點美術館收藏。中國美術館(2006年)、浙江美術館(2021年),劉海粟美術館(2002年)、深圳美術館(2002年)、西湖美術館(2008年)收藏。
藝術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