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建/文
當代,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包含了高速運轉的商業化市場經濟、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革命、急劇轉型的社會結構,以及眾聲喧嘩的文化思潮。在這個各種力量互生暗長、競相登場的“舞臺”上,藝術也不可避免地夾裹其中而不斷翻涌沖決。
當我們折服于莫奈對繪畫底色和上光的大膽拒絕,驚訝于塞尚對逼真形象和傳統透視的勇敢犧牲,欽嘆于畢加索和布拉克以抽象派拼貼形式發現物態平展延伸的無限可能時,應該要清晰地意識到:當代藝術正在向著越來越多元而敞亮的方向發展。一方面,它綿延承續而植根深厚,傳統文化的精粹滋養越來越成為蓬勃生機的強大支持;另一方面,它聯絡廣泛而縱橫交織,現代精神的審美需求是不斷刺激探索新變的源動力。
在當代藝術的領域中,一切媒介手段和風格都是允許的,一切探索和實驗都沒有終結,它既規約又自由,既傳承又背離,既純粹又蕪雜。

《春聲賦》壽山雞母窩石 陳禮忠 作
在這種文化生態下,陳禮忠的壽山石雕藝術探索以獨立鮮明的特征,體現了一名當代工藝美術大師真誠而嚴謹、開放而深刻的時代精神。作為傳統造型民俗重要組成部分的壽山石雕刻藝術,無疑是凝萃著中國民族審美情趣和傳統文化精神的藝術創造。
正如潘主蘭在《壽山石珍品選》序中所說“壽山貞珉、豈惟秀色可餐,其麗質彌足珍視者,蓋有五焉,曰潤、曰靈、曰瑩、曰嫩、曰膩。其或如麗珠肌膚,則石之豐潤也;其或如燃犀照水,則石之空靈也;又或冰盤玉碗,則石之晶瑩也;又或如春筍雪松,則石之嫩也;又或如脂如腴,則石之凝膩也。如斯尤物,迥非筆墨能盡其名狀。”
福州晉安區的壽山礦石,以七彩流光、溫潤麗質的特性,為歷朝歷代的藝術家提供了綿綿不斷的創作靈感,或方寸之間展氣象萬千,或乾坤百態宣運勢磅礴,以性靈而通情、不言卻動人的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渾然融洽,成為上達帝王將相,中及文人雅士,下至庶民百姓傾慕欣賞、爭相收藏的藝術佳品。
這便是陳禮忠與壽山石雕刻藝術相遇的“前塵因緣”,也是他傾心癡戀并不懈求索的動力源泉。
他在自述藝術追求之旅時仍然深刻銘記著那份單純而樸素的心靈悸動:“當然在我那個時候也不可能對這個行業若干年以后發展得怎么樣有預見,主要是因為喜愛,一種強烈的喜好,它引導我往前走,而且一步一步都不浪費時間,……但我卻認為,如果這個東西我看了會感動,我相信也會感動別人,這個信念支撐著我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相較于平淡的“初心”,人們往往更容易對銳意突破的精彩和獲取成就的光華投以熱切的關注。然而,在我看來,正是這份“被感動”而又愿意“感動別人”的篤定信念,包含和積蓄著無比強大的力量,支持陳禮忠數十年如一日埋首石塵飛揚的工作室,在枯燥繁碌甚至艱難辛勞中,探求審美人格的獨立清醒和藝術品格的精進升華,在“人與石”藝術對話空間內涵的持續拓展與不斷豐富中,思考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轉型,更思考主體生命的當代語境表達。
所以,關懷現實,立足當下,始終都是陳禮忠秉持的藝術理想。不論是他的人文表達,還是詩意經營,都是對當代審美情感需求和新時代社會精神發展的真誠回應。
正如人們所熟悉的,壽山石雕是一個美學傳統極其深厚、技藝等相對程式化的藝術。從5000多年前壽山石器物打磨肇始,壽山石的現實實用性和審美藝術性就被逐漸發揚光大,魏晉南北朝的供佛用品,兩宋時的石俑,明清的印章鈕飾,直至近現代福州壽山石雕東、西流派創作,都顯示了壽山石雕刻藝術源遠流長的歷史。
但是,在這名家英才輩出、技藝日臻精進的演進過程中,傳統工藝作坊運作的簡約低效性、手傳口授傳承方式的保守陳規性和藝術作品審美旨趣的象征單一性等問題日益凸顯,導致出現“重材輕藝”、價格虛高、質量水準良莠不齊等狀況:一方面,壽山石雕刻收藏火熱盛行,市場交易活躍;另一方面,壽山石雕刻作品大多仍停留在寓意吉祥的審美傾向,以及彌勒佛陀等“博古”形象造型上,藝術創新裹足難進,消極延滯。
對此,陳禮忠感到焦慮和不安,他大聲疾呼要“自覺從文化的高度去推動創新,在創造雕刻藝術的高附加值上下真功夫”,并以此為準則,躬身踐行,用心用情用力探索和推動壽山石雕藝術、乃至整個中國工藝美術的現代化發展。

《孺子?!穳凵缴叫銏@石 陳禮忠 作

《雙浴濕紅衣》壽山老嶺石 陳禮忠 作
“藝術源于生活”,這個簡單樸素的理念,是陳禮忠堅守的信條,也是他致力探索壽山石雕藝術當代化發展的“法寶”,他堅信藝術應該扎根于厚實的生活土壤,從最平凡的人事代謝和最樸素的人情冷暖中尋找新鮮活潑的題材和璀璨光華的靈感。
所以他從摹刻山水人物入門,以花鳥魚蟲拾階,堅持承繼傳統而不囿于陳規,尋源經典而不拘泥教條,在壽山石雕審美立意和造型表現等方面實現了質的突破與創新。
可以說,圍繞“現實生活”這個關鍵詞,他摸索出了兩條藝術表現的基本路徑:一是主體個性的詩意張揚。現代社會多元文化最突出的一個審美特征,就是高度重視和強調主體性自由,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網絡的技術架構和社會的文化因子相互作用生成的“自由”、“開放”和“共享”的互聯網精神,無疑賦予了個體自由和個性張揚更充足的可能、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空間。
在陳禮忠看來,所謂自由而獨立的個體生命,應該是建立在對當代社會價值觀念和現代文明生活秩序自覺認同和自覺維護基礎上,主體個性的實現與發揮,表現在壽山石雕藝術創造上,主要就是對“鷹隼”與“殘荷”兩個典型意象的發現與開掘。

《荷塘秋色》壽山老嶺石 陳禮忠 作
關于陳禮忠壽山石雕的“鷹隼”與“殘荷”系列,業界已有不少評述。論者大多注意到,陳禮忠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意象并傾力將其打造成自己藝術生命的典型標識,其原因就在于它們的風格氣質與創作者主體生命的深層關聯。
誠然如是,無論是鷹隼還是殘荷,相較于描摹還原形態特征的雕刻,陳禮忠更著重表現張揚性情氣質的創造,從《嘯震滄海》的雄鷹展翼、剛強霸氣,到《玉樹臨風》《群山盡覽》的鷹姿威武、莊嚴凜冽,從《獨立枝頭》《九天回眸》的孤鷹冷傲、剛烈堅毅,到《家·天下》《呵護》《守望》的靈性通達,柔情溫綿……陳禮忠刀下的鷹,不僅有著纖毫畢現的精致形態,更有著自由的生命氣質,它們不是被觀賞被飼養的生物,而是被珍貴被尊重的性靈,或桀驁不馴,或強勁剛猛,或銳敏靈通,都是創作者自由生命意志的借寓和寄托。

《守望》壽山奇降石 陳禮忠 作
而隨著他生活閱歷的豐富和藝術思考的深入,這種不無銳利的個性張揚逐漸轉變為更加自在從容的詩意表達。以“殘荷”意象的突破實現了個體生命的進一步沉潛升華。一路走過花開花落、日出月沉的大千世界,堅韌剛毅的陳禮忠,在歲月磨礪中日漸溫厚沉廣,人到中年的通達與睿智,讓他更加澄澈。不是不愛鮮妍繽紛的明媚,也不是不喜燦爛盛放的芳華,只是他更能理解歷練過的成熟生命,往往才是最真實自然而孕育無限的狀態。
所以,他毅然舍棄古典荷花姿態清麗典雅、象征吉祥如意的程式規范,選擇看似衰敗凋落的秋池殘荷,不是為了無病呻吟展示落寞荒涼的蕭條,而是為了沉潛深邃發現內涵豐盛的生機,更是為了發揚風骨傲然的氣質。
他擅長在弧線柔美、蜷曲破損的葉片和彎折纏繞的荷梗邊,配輔一只靈動輕巧的翠鳥或情趣盎然的小蟹,運用整體結構的靜態布局和意象設置的動態穿插,打破了壽山石雕刻作品一貫以來追求和諧完整的造型結構,以強烈的視覺陌生化反差效果,賦予雕刻作品濃烈的情態意象和鮮明的精神體驗,其意義已經超越了個性表達的內涵而具有藝術創新的重要價值,即創作者將感性經驗積累的理性思辨灌注于“殘荷”這一審美對象,從中呈現新的文化意蘊,創造出既不脫離個別、也不同于一般審美經驗世界的個別,不僅形成了獨具審美個性的藝術形式語匯風格,更創造了突破陳式的獨特新穎的藝術典范,在彰顯創作者敬畏自然大美、尊重生命自由、深具人文關懷的藝術理念中,實現了傳統雕刻藝術的時代跨越。

陳禮忠工作照
“現實生活”給陳禮忠的另一個啟示,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當代集體精神。
他的一部分作品如《再造山河》《江山如此多嬌》等,完全脫離了花鳥蟲草的傳統題材,努力呈現具有時代風貌的廣闊人生。典型如《天地兒女》這樣的大型石雕,在“相石”的構思設計過程中,陳禮忠就立意要“放聲謳歌在近百年來民族苦難歷史中孕育出來的勞苦大眾的時代激情,縱情禮贊人民共和國誕生初期像金子一樣閃亮發光的國家主人翁高貴精神?!?/p>
循著這樣的思路,整部作品在整體保留原石風貌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了圓雕、鏤空雕、浮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采取航拍遠眺的廣角視角,以全景式敘事方式,打造云蒸霧繞的蒼茫山林,著意設計勞動場景,精細雕刻二百多個形態各異的勞動者,生動表現了勞動人民沿著山路崎嶇開掘而上,一路揮汗如雨氣勢磅礴的火熱場面。
作品空間結構疏密有度,人物景象錯落有致,整體格局開闔縱橫,既以翰墨寫意手法保留了因石取勢、依形傳神的自然美感,又以具象雕鏤的技巧營造了恢弘壯闊的時代場景,堪稱新時期壽山石雕刻藝術的一大創新佳作。

《高巖獨立》壽山老嶺石 陳禮忠 作
藝術創新是一個形式與內容、技巧和方法、情感和意境和諧統一的整體創造,包括作品的主題規劃、意象結構,以及材料選擇、表現手法等。
我們之所以認為陳禮忠的壽山石雕創新具有時代性,是因為他不僅在立意上求突破,更在形式上求新穎,在技法上求融通。他不滿足于圓雕、鏤空雕、鏈雕、鑲嵌雕、薄意雕等傳統技藝,著意向其他藝術類別學習借鑒,創新藝術表現方法。
觀賞他的作品,不僅可以看到東方水墨藝術對神韻氣象的線條發揮,也可以發現西方傳統繪畫物象透視、色調明暗和結構比例的有效啟發;既可以領悟中國詩詞文化的深厚人文意蘊,也能夠體驗西方思辨哲理的抽象理念邏輯,甚至還有現代雕塑的非現實感符號表達、當代攝影圖像處理的造型語言等多種藝術手法的巧妙化用。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孜孜不倦地朝拜中外藝術殿堂,孜孜不倦地從姊妹藝術門類中學習借鑒技法與經驗”。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多種藝術門類的廣納博采,給予了陳禮忠更好地發揮和利用壽山石形、石色和石理的豐富啟示。
正因為他擁有不懈開拓求索的藝術理念和持續創新求變的藝術技法,最終沖破“重材輕藝”的陳規桎梏,以“石無貴賤”、“藝有高下”的信念,舍棄對材料的依賴,回歸藝術本體,選擇壽山石中毫不起眼的老嶺石等普通石材,以心點石,以情化石,以意造石,通過對線條、光線、色調、影調的準確把握,創造出具有彈性張力的質感、空間感、節奏感和立體感的佳作,從而達到因石造色、以色呈象的張揚,創造出蔚然光華的藝術世界。
蘇步青先生有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丹心未泯創新愿,白發猶殘求是輝”,真切表達了努力開創嶄新愿景、尋求真理輝煌的堅韌之意,在我看來,這應該是所有藝術工作者應該堅守的一種文化精神。
時代風云變幻,歷史浩蕩更迭,作為人類認識自我與世界主要精神產品的藝術,當然應該順時應勢、與時俱新,以創新為蓬勃的滋養之本,以創新為藝術家不熄的靈魂之光。所謂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不是抱守傳統一成不變,而是發揮精粹實現當代轉化,是明確文化身份后的不懈跋涉攀越。
因此,陳禮忠以關懷現實、立足當下為基點的壽山石雕刻創新,不僅是對壽山石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探索,更是對整個中華傳統工藝現代性轉型的有益實踐,顯示了當代社會變革和思想文化演進背景下,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的藝術家真誠而嚴謹的文化姿態。
(陸永建:中國作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攝影家協會、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電視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術家協會理事、攝影家協會理事。)
藝術家作品



















藝術家簡介

陳禮忠,又名冠森,出生于1968年9月,福建省福州市人?,F為中國民主促進會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壽山石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宣部授予“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全國文化名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組部“萬人計劃”人才,中國文聯“山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石藝術專委會主任,中國壽山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福建省藝術品行業協會副會長,福建省中華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長。師從馮久和大師。擅刻壽山石的花卉、禽鳥、動物,尤其精于鷹與荷葉的雕刻。2010年作品《春聲賦》被福建省委省政府選送上海世博會作為福建館“鎮館之寶”展出。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以及法國巴黎、美國紐約等地成功舉辦個人作品展,為中國傳統美術的弘揚與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多件作品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重要機構。出版有《中國壽山石與雕刻藝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卷》等十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