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作品,留存歷史,鐫刻時光,
可以看見風的軌跡,可以讀到光陰的故事。
他和自然對話,和器物交心,
定格蓮花的每一種形態,
也為一段朽木賦生,
呈現了美的多種可能性。
他善于發現美,自然的美,器物的美,
于是他的作品萬物皆美其美。
他就是漆藝傳承人吳思冬。

漆器《茶韻飄香》吳思冬 作
心隨意動 率性而為是漆趣
漆藝家吳思冬有三處空間:漆藝創作空間、作品展示空間和藝術收藏空間。有趣的是,這些空間擁有共同的名稱——漆趣齋。
朱紫坊里的漆趣齋,是一處“茶+漆”結合的藝文空間;福州市麥浦小學里的漆趣齋是作品展示空間;而位于福州海峽紅坊創意園里的漆趣齋,則是集作品展示、漆藝創作和藝術收藏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
吳思冬給工作室命名“漆趣齋”,他說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大漆的不可預見性總是帶給他驚喜;另一方面,大漆的包容性,使得它可以和萬物結合,造就不同的意趣。帶著興趣去做漆,在玩的過程中又能有額外的樂趣產生,是謂吳思冬獨特的“漆趣”創作。

朱紫坊里的漆趣齋
吳思冬遍訪山水,于自然中尋覓靈感;隨物賦形,常有巧奪天工的創意;善用物品,融合各種形式技法,為作品打造更好的效果。
他說:“在創作過程中,準確表達當下真切靈感是首要的,不拘形式、不拘技法,都是服務于創作者思想的存在。藝術家應該打破各種束縛與壁壘,創造出具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作品。”
不論什么材料,即使是別人眼中無用之物,在他眼中都有作為主體入漆創造的可能。他巧妙地賦這些材料予新生。
在他手中,一段朽木、一截春竹,就是生命律動的痕跡;歲月留下的紋路、雨水侵蝕的肌理,就是自然寫就的圖騰。

《生命的圖騰》吳思冬 作
作品《生命的圖騰》中,漆器上的紋樣像是遠古的圖騰,形狀像有力的牛角,展現了古老神秘且蘊含力量的圖騰文化,其實這是一截竹筍,吳思冬保留了它上面的凹凸和紋路,得到了生命頑強生長的圖騰。
吳思冬凝香系列作品中,有一條主線就是在古樸天成的木料平面上用漆作畫,《凝香-荷風》上是蛋殼鑲嵌的亭亭玉立的白蓮,蓮子處是螺鈿鑲嵌的細膩閃光,蓮花潭水深處是木料斷處的肌理,蓮瓣欲墜,香消玉減,蓮子卻是重生,生機盎然。這些作品本身蘊含材料的生命軌跡,同時又在吳思冬的創作下,獲得了另外一種新生。

《凝香-荷風》吳思冬 作

《凝香-荷風》局部 吳思冬 作
吳思冬創作思想高于一切的思考,使得他的每一組作品都有獨特的靈魂。諸多漆器,從他遇到這塊材料開始,都自成一個意趣盎然的故事。
他的每一次創作,都是至情至性的率性表達,也擴寬了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獨具風格的作品也讓吳思冬在漆藝界聲名鵲起,他的許多作品先后斬獲多項大獎,被中國美術館、福建省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漆器·法界》吳思冬 作

《素月》吳思冬 作
融合創新 自成一格的藝術
吳思冬對古今中外的藝術特點都深熟于心,善于汲取其中養分,同時又積極吸納各種領域、科技的手段全方位展示作品的真與美。
吳思冬在工筆花鳥畫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理解和表達,同時他也極愛蓮花因果相生的禪意,于是他用工筆的形象寫意加上漆藝起皺、針刻、暈金、飄漆等豐富的髹漆技法,從端方典雅的盛放蓮花圖到秋日的靜謐殘荷圖,打造出各具蓮韻的圖景。
作品《凝香-弦外》,帶給人的震撼久久不絕,白蓮在漆器古琴上亭亭而立,風姿綽約,氤氳流水圍繞古樸琴身,令人溯洄到唐代,臨身體會春江花月夜的情境,流水與旋律仿若從琴身上緩緩流淌而出。

《凝香-弦外》吳思冬 作
在漆趣齋中,最為醒目的作品就是吳思冬的《遺韻》,這件作品展現了吳思冬對燦爛輝煌的敦煌藝術的吸收,由他細膩刻畫、深厚造型的功力,制作了立體的佛像,慈悲善目。
黑漆麻布的背景中,運用了古籍殘卷作修飾,和佛像形成一個整體,打造了時光留存的韻味。同時吳思冬借助新興技術的力量,讓該作品登陸了元宇宙,成為了一個讓觀者可以指尖觸控、全方位欣賞的數字化作品。

《遺韻》吳思冬 作
吳思冬在創作中也有陷入瓶頸的時候,這時他就會選擇到別的領域體驗、游歷、重新認識,在人生又過盡千帆之后,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沉淀,再回到自己漆藝中,又能行云流水一般創作。
于是在他的作品總能看到不同領域的碰撞與融合。漆藝與茶藝的碰撞成為石頭茶盤、茶器;漆瓶和插花的結合創作的《氣-象》;漆器與生活空間的組合造就漆趣齋中所展示的藝術空間美學等,這些都彰顯著他融合創新,自成一格的藝術成就。

《竹梢微動覺風來》吳思冬 作
師道傳承 匠心育人
吳思冬出身于藝術世家,長于福州“漆都”的文化沃土中,父親是福建科技出版社的美術編輯,也是一位畫家,吳思冬從小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19歲時,吳思冬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就讀,學生時代,吳思冬同時學習了藝術的幾門大課,其中他深研學習了工筆花鳥畫。家學淵源加上專業研習,為他后來漆藝與工筆畫融合的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吳思冬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和舉的教導下,和漆藝結下了緣分,同時,這段師生情令他篤定了從藝授業的道路。他一畢業就留下任教,成為同屆畢業生中唯一留校執教的學生。他說:“年青人有無限的精力和天馬行空的浪漫,師法傳統而又不是單純的復制,是最有創造力的時候。”他悉心教導學生技藝,但不限制邊界,給學生奠定創造無限可能的技藝基礎,同時呵護學生的創作思想,他的班上先后走出了諸多學有所成的年輕漆藝家們。

吳思冬教學情景
2019年在福州市麥浦小學黨支部書記何光明的邀請下,吳思冬在麥浦小學成立了“漆趣齋”工作室,2021年4月21日,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師生黨支部“大手攜小手 非遺進校園 共育傳承人”的漆藝項目在麥浦小學正式開班,這里也是他和學生們的藝術作品展示空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吳思冬看來,教授青少年傳統非遺漆藝的知識和技藝,是作為漆藝傳承人的一種社會責任,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種子,有助于他們的美學培養及傳統文化自信的建立。

福州市麥浦小學里的漆趣齋
濟慈有句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在吳思冬的為人、創作、教學思想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吳思冬作為漆藝傳承人,不斷融合吸納創新漆藝,開拓了藝術的邊界和廣度,讓漆藝成為融入生活的美學,同時教授了一眾學子,傳承發展了漆藝,為福州“中國漆藝之都”之盛名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吳思冬簡介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漆藝教學中心主任,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漆藝、工筆花鳥的教學科研工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州市漆藝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師。近年來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眾多展覽并獲獎,引起藝術界的廣泛關注,作品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文化生活報》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