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千年古邑 一生長樂”——壽山石文化藝術精品展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傳斌傳承展,在福州市長樂區和平街歷史文化街區天工藝術館開展,近日來此觀展的游客絡繹不絕。

“今年是我們長樂建縣1400年,在這個特殊又有意義的日子里,很高興今天在這里能欣賞到許多大師的壽山石雕作品,真是大飽眼福。”流連于壽山石雕精品力作之間,壽山石文化藝術愛好者林先生直呼過癮。

壽山石是中華瑰寶,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壽山石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給后世留下了無數的藝術珍品。據介紹,本次展覽展出的300多件壽山石精品,涵蓋劉傳斌師徒、郭功森、周寶庭、林發述、林亨云、石卿、馮久和、王祖光、林飛、陳益晶、林東、葉子賢、鄭幼林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及眾多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與青年雕刻名家的作品。這些壽山石佳品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長樂區和平街歷史文化街區文化品位,增強城市歷史文化底蘊,具有獨特魅力。這也是長樂區委宣傳部、區文聯等單位聯合舉辦本次展覽的初衷。

天工藝術館是首批入駐和平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企業之一。天工藝術館負責人表示,本次展覽旨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大眾對壽山石雕藝術的鑒賞力,讓更多的人領略著名僑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長樂的風華,感受壽山石雕的風采。參展的工藝美術大師們也紛紛表示,長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而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脈和靈魂,希望通過此次壽山石文化藝術精品展,能夠進一步助力營造紀念長樂建縣1400年濃厚文化氛圍,展現長樂形象,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濃墨重彩書寫現代化國際城市領航區發展新篇章。

下面小編帶你細細觀賞品鑒其中一組作品——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劉傳斌評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時候的參選作品《高山流水》《絲路駝鈴蕩月泉》《紅色鐵流》。

《高山流水》 山秀園石 劉傳斌作
作品《高山流水》,創作思路源于歷史故事:相傳先秦時期的琴師伯牙通曉音律、琴藝高超,一日于郊外撫琴,琴聲環繞高山流水之間,融入自然之景相得益彰;恰巧樵夫鐘子期路過,聽此名曲心領神會,沉浸且投入。作品巧妙利用石頭造型和色彩完美設計和突出主題,人物造型生動,作品創作將石頭的色彩分層表現運用到位,畫面繁而不雜,遠近分明,形神兼備。運用透視原理,突出天然巖石造型,將傳統的“高山流水”的典故在石面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絲路駝鈴蕩月泉》 山秀園石 劉傳斌作
材質:壽山五彩山秀園石,色分紅黃白灰黑,分布層次清晰。
設計:絲綢之路是兩千多年來,連接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是世界共同的文化遺產。作品依據原石色彩分布,設計以敦煌鳴沙山月牙泉為聚焦點,表達象征意義的一帶一路戰略大場景,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藝術和精神風貌。畫面中廣袤的長空,起伏的沙丘,清澈的泉水,燦爛的夕陽,錯落有致的亭臺樓榭與數十只形態各異的駱駝及商販。場面恢宏壯美,空間結構疏密有度,既以寫意手法因材取勢,傳送自然之美感,不失為一件大格局的作品。
技法運用:綜合運用浮雕、圓雕、鏤空雕、薄藝等多種技法。
藝術風格與創新:在保留原石風貌的基礎上,采取航拍遠眺廣角鏡,以全景式敘事方式,結合傳統國畫技法,行刀正側轉折,意蘊并合,道樸古拙,達到“外師造化,內得心源”的境界。通過因材施藝,以色取巧,以具象鏤雕技巧,使自然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

《紅色鐵流》 山秀園石 劉傳斌作
“紅色鐵流”比喻中國戰斗力極強的革命隊伍代表長征精神的“紅色鐵流”猶如精神的火炬照亮歷史、當代和未來。“紅色鐵流”的雕刻作品正是以刀為筆歌頌長征史歌。該原石黑色面積最大,最外層由紅、灰、紫色薄層巧色組成,中間裹著白色。石材外層紅、紫巧色由底部往上延伸,呼應中間形似白雪的白色塊。根據該原石的巧色及石材形狀,設計一幅紅軍翻越雪山的畫面。石材左側底部的紅、紫巧色設計成紅軍軍旗及紅軍隊伍。紅軍隊伍在終年積雪的雪山由下逶迤而上,這正是一支無堅不摧的“紅色鐵流”隊伍。整件作品從三維的角度看,使觀賞者感受到來自“紅色鐵流”強烈的視覺沖擊。根據畫面的整體和石材塊面色彩的分布,采用圓雕、鏤雕、浮雕及雕塑相的技法融合,同時將右邊的大片紅色巧色大膽的運用花崗巖雕塑的立體大塊面創新技法。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更多精品請前往天工藝術館細細品鑒。
(部分圖片和文字由天工藝術館和劉傳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