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18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鄭工教授應“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新時代美術館公共美育人才培養”項目組邀請在福建省美育研究院連續開展了三場主題講座。講座由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羅禮平教授主持并致歡迎詞。


17日上午,鄭工教授以《現代轉型與中國美術新概念》為題,首先通過藝術何為?我為什么學藝術?如何理解‘藝術’的基本問題,由淺入深地進行解析。強調藝術的三個不同緯度,即“藝術”是一門摹仿的再現技藝、“藝術”是一項材料的形式話語、“藝術”是一種想象的思想干預。其次,在如何理解“現代轉型”的問題上,“現代”是一個動態的具有變數的關系詞,其原意當是在時間意義上的“現在的時代”,且在歷史的軸向上,這個“現代”可以不斷地推移。緊接著,鄭教授對新概念里的“主義”與“批判”及現代思想的流變的觀點進行剖析結合個案。指出中國美術現代思想的基本狀態是由激變到不斷應激而流變,且在中西文化交匯場域中確認自身、互為主體。

17日下午,鄭工教授以《大眾審美與造型藝術新視野》為題。鄭教授首先指出,中國美術現代化的進程,可分為中國和西方兩股力量在相互作用,也可分為作為啟蒙者的精英和大眾之間兩大層面的相互流通。現代民主制度強化了大眾審美的主體意識,而創新發展的規則激化了精英文化的主體意志。他也從三個方面展開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

第一個議題是關于如何看待土山灣畫館與月份牌繪畫之間的關系。鄭教授認為,關于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間的論述,分別可以陳獨秀以“王畫”為代表的“美術革命”針對精英文化,也可以呂澂“月份牌”為代表的“美術革命”針對大眾文化作為代表性觀點。其中,鄭教授重點分享了呂澂的思想。月份牌作為一種效果類似于平光照片的藝術形式,伴隨著上海口岸通商在上海興起,有著“甜、糯、嗲、嫩”的審美趣味,關于它最大的爭議即是“時尚與媚俗”之間的爭議,而其實質體現的是寫實繪畫與大眾通俗文化的緊密關聯。
20世紀的第二個新視野是如何理解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神州學會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精神。蔡元培首先以美的普遍性論之,否定了美的特殊性,他所提倡的不是美的抽象原則,而是一種共通性,培養大眾的有關美的判斷力,最終實現社會道德的共在。蔡元培的這種觀點也受到康德的啟發。他提出該觀點也是出于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學,尋求人類普遍情感寄托,美育與宗教密切相關的三方面的考慮。
第三個新視角是魯迅所提倡的新興木刻運動。這一部分,鄭教授首先發問:魯迅為何會選擇木刻作為新美術的樣式類型?其背后蘊藏著怎樣的啟蒙思想?新興木刻的文化批判性于主體觀看視角如何體現?如何理解其與歐洲19世紀思潮的聯系?
最終,這一系列問題指向魯迅以民間木刻“俗文化” 的樣式對傳統文人“雅文化”的批判,也指向以歐美現代版畫的“創作”精神批判中國傳統木刻的 “復制”精神。

18日上午,鄭工教授以《零散話語與當代表達新策略》為題開講。在闡釋關于現代性與后現代關系時,他引用利奧塔的觀點認為現代性與后現代密不可分,后現代是現代的一部分,即現代性體制性地不斷地孕育著后現代性。隨后鄭教授提到,20世紀90年代之后的中國美術界重構宏大敘事,以苗再新的水墨作品《雪域子民》、馮遠的彩墨作品《世紀智者》等作品為例,作品中往往采取“大中見小”或“小中見大”的表現策略,處理那些重大的歷史題材或現實題材。關注的也就是個體性表達及敘事策略問題;同時“混搭”的當代文化現象,也體現在重構的過程中,形成具有當下意義并極具張力的構成方式。正如利奧塔所說,宏大敘事解體之后就是微敘事。這是對現代藝術之后出現的一種現象描述,實際上也涉及到藝術觀念的轉換,被人稱之為 “后現代”現象,這種現象同時蔓延在中國美術界。

當我們面對中國美術的現代發展問題時,無論是“重建現代性”還 “重構宏大敘事”,也就是在超越性上論及其歷史發展的前后階段。
最后交流討論階段,學員們感觸頗多。來自河南師范大學閆慶來教授認為鄭工老師通過藝術史框架式梳理,典型案例信手拈來,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引導我們從人與社會的關系角度思考藝術存在的樣態,即樹狀呈現的共在結構,不是歷史單向度發展,而是新老共存共生。我們只有從人性的角度思考公共美育,才能真正做好公共美育;四川師范大學王小冬教授感慨道:鄭工老師提出的“美育要有立場、有觀念、有環境”對我影響很大,經過消化和思考,我認為亦可以將其用于學術研究和生活工作之中。來自廣匯美術館負責公教的李菲學員問:“在當下數字化時代,碎片化的信息被篩選、選擇性地投放給大眾。之前老師您談到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階層分化矛盾是否會依然持續?”鄭工教授答:“當然有。隨著時間的發展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其實這是沒辦法去預測的。但是關于主體問題依然存在。比如機器人是否能代替人類。雅俗依然分化,階級對立和文化對抗的方式會引發更多新的問題。在網絡時代,我們要解決對精神空間的追尋和現實銜接的問題。”藝術,總是會尋找出路。
★專家簡介★
鄭工,1956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美術學博士(并有博士后工作經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美術觀察》雜志編委。出版專著3部:《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1875-1976)》、《文化的界限:福建民俗與福建美術研究》、《邊緣上的行走:澳門美術》。出版合著1部:《新時期文藝主潮論》。主要社會兼職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博物館特聘研究員,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教授等,并任《中華書畫家》《造型藝術》《美術觀察》《中國美術報》等報刊雜志編委。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