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文人畫,喜歡它的深遠意境,喜歡的它的空靈清雅,國畫和詩詞一樣,余韻悠長。《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讓后世多少描述女子的詞語都黯然失色,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含蓄、浪漫、風雅地將思念之情訴說。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的石雕作品蘊含著濃郁的文人畫氣息,其作品汲取山水花鳥畫的靈感,呈現出一種清新雅致、意境深遠的藝術風貌。
清雅之氣
文人畫,又稱士大夫畫,追求的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清雅之氣,文人畫的美內斂、含蓄、淡泊而又充滿文化內涵。壽山石雕以其色彩的豐富多樣和質地的溫潤如玉而著稱,陳禮忠巧妙地將心中的山水意境移植于石雕之上,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

南宋_趙伯駒_宋秋山萬里圖(局部)

陳禮忠作品局部

南宋_趙伯駒_宋秋山萬里圖(局部)

陳禮忠作品局部
悠遠、空靈
文人畫家注重意境的營造,畫面往往留白較多,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使得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仿佛處于一個悠遠、空靈的世界之中。陳禮忠的石雕作品也多有留白之處,不雕琢之處,無聲勝有聲。

南宋_佚名_鵪鶉圖

陳禮忠作品局部
或剛勁、或柔美
文人畫強調筆墨的運用,筆觸或剛勁有力,或柔美流暢,墨色濃淡干濕變化豐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筆墨韻味,體現了畫家的個性與情感。陳禮忠的石雕作品亦是如此,其作品所選石材,既有粗獷質樸的,也不乏細膩溫婉的;線條運用上,時而圓潤流暢,宛如春水繞石,時而遒勁剛健,盡顯金石之氣。他巧妙依據每塊石材的獨特紋理與特性,運刀或深或淺,使得作品之中,既有渾厚沉穩之處,彰顯力量之美,又不乏輕盈靈動之筆,透露出細膩與雅致。

元_王淵_蓮鹡鸰圖

《荷枯意悠然》陳禮忠作
文人情懷
文人畫不僅是視覺藝術,更是文人抒發情感、表達哲思的載體。畫面中常常融入詩詞、書法、篆刻等元素,展現出文人的學識、修養和審美追求。
石雕,對于陳禮忠而言,是表達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載體。他的石雕作品主題既有為山河立傳,為時代謳歌的,也有為那一花一草而觸動的微妙情愫。

當代 李苦禪 鷹

陳禮忠作品局部
書卷氣
文人畫帶有濃厚的書卷氣,畫面中的每一筆每一墨都透露出文人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給人以寧靜致遠的感受,這種氣質,正是陳禮忠所向往并力求呈現的境界。

南宋_吳炳_榴開見子圖

陳禮忠作品圖

南宋_佚名_荷蟹圖

《荷蓋蟹巢》 壽山高山石 陳禮忠作

陳禮忠(1968-),字冠森,福建福州人。師從馮久和大師,擅長花卉、動物,尤其精于鷹與荷花的雕刻。現為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民進福建省省委常委、文化藝術出版委員會主任。2009年至今任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201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5年獲中宣部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2016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8年獲中宣部“四個一批”全國文化名家;2018年獲中組部“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專家;2018年獲文旅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石雕刻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藝術品行業協會副會長、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長。
2010年陳禮忠作品《春聲賦》被福建省委省政府選送上海世博會作為福建館“鎮館之寶”展出,此為壽山石雕作品首次登上世博會大舞臺,引起廣泛關注。出版有《中國壽山石與雕刻藝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卷》等十多部著作,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科研論文、專利。
(文字與圖片素材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