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禮忠作品視頻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
慢下來 遇見美
在技術的浪潮中,我們見證了AI的神奇,僅需一瞬,便能生成圖片,如下圖,生成這樣一幅白鷺哺育圖片僅需短短幾秒。對比之下,陳禮忠的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的誕生,卻需耗盡數月光陰。

圖片由AI生成
AI高效與便捷,大部分人都可以利用AI快速生成圖片,但壽山石雕的藝術,卻是在緩慢的時光中綻放其美。一件壽山石雕佳作,往往凝聚了藝術家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心血與智慧。手工藝術的魅力,在慢工出細活中逐漸顯現。手藝人將自然材料轉化為具有美感和情感表達的藝術品,有時也是時間的藝術。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細節)
文化記憶
在這個時代,我們積極擁抱AI的同時,更要珍視壽山石雕的獨特魅力。每一塊壽山石原石都是大自然的恩賜,獨一無二。手藝人以匠心獨運,將堅硬的石材化作柔美的羽毛,賦予冰冷的石頭以溫情。如陳禮忠的石雕作品《哺育》,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巧妙地運用粗糙的老嶺石材質,細膩地刻畫出白鷺羽毛的纖柔之美。在這件石雕作品中,白鷺母親的形象被賦予了深情與呵護,她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雛鳥,傳遞出自然界中最原始的母愛。雖然石材本身冰冷堅硬,但在陳禮忠的雕琢下,石材被賦予了生命,流淌出暖暖的深情與無盡的柔情。這不僅是一次材質的轉換,更是一次情感的升華,讓觀者在冷硬的石雕中感受到溫馨與感動。
AI時代,很多人擔心自己會被AI取代,其實“AI在藝術創作中具有顯著的優勢,但人仍然是藝術的核心。藝術創造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真正有創造性的勞動需要人類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因此,雖然AI可以極大地提高量變的效率,但人要解決的問題是質變,即真正有創造性的勞動。AI與人類藝術家的合作將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創新。”
手藝人能夠賦予作品獨特的意義和故事,觸動人心,從而成為文化記憶。正如壽山石雕,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記憶,就像雍正皇帝曾經擁有的《壽山石雕螭“為君難”印》,不僅傳達了他的治國理念,更銘記了那個時代的風云故事,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最近,《黑神話:悟空》的火爆,正是我們文化記憶的共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游戲中對中國古建筑的還原,展現了古代工匠的想象力、創造力與表達力,令人贊嘆不已。
藝術創作可以采取多種技術手段,核心還是人。
挖掘壽山石雕優勢
壽山石雕的優勢,在于它:承載手工藝術價值——每一刀每一劃,都是手藝人情感與思想的凝結,獨一無二,無法復制。
展現獨特材質美感——壽山石的細膩質地、豐富色彩、獨特紋理,是現代技術難以企及的自然之美。
享有藝術創作自由度——手工雕刻讓藝術家在創作中揮灑自如,而AI與3D打印則受限于算法與模型。
寄托深厚情感——如同手寫信件,手工雕刻作品傳遞著更多的情感與故事,遠超機器制造的冰冷。
傳承技藝——壽山石雕的技藝傳承,不僅是對技藝的延續,更是對傳統工藝的尊重與保護。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細節)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細節)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細節)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細節)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細節)

陳禮忠壽山石雕作品《哺育》(細節)

陳禮忠(1968-),字冠森,福建福州人。師從馮久和大師,擅長花卉、動物,尤其精于鷹與荷花的雕刻。現為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民進福建省省委常委、文化藝術出版委員會主任。2009年至今任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201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5年獲中宣部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2016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8年獲中宣部“四個一批”全國文化名家;2018年獲中組部“萬人計劃”國家高層次人才專家;2018年獲文旅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石雕刻委員會主任、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藝術品行業協會副會長、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長。
2010年陳禮忠作品《春聲賦》被福建省委省政府選送上海世博會作為福建館“鎮館之寶”展出,此為壽山石雕作品首次登上世博會大舞臺,引起廣泛關注。出版有《中國壽山石與雕刻藝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禮忠卷》等十多部著作,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科研論文、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