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至29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在福建進行考察調研。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王來文,中國民文協副主席、福建省民文協主席李豫閩,省民文協副主席、秘書長吳維敏,泉州市文聯黨組書記夏麗清,漳州市文聯黨組書記黃榕城等陪同調研。
此次考察調研旨在深入了解福建豐富的民間文藝資源,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期間,潘魯生一行深入福州、福清、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先后走訪了包括福州楊明雕刻藝術館、福建省紅門漆藝術研究院、福州中元藝術館、福清市美術館、莆田春暉雕刻藝術館、泉州閩臺民間文學信息總庫、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市紅蓮木雕藝術研究院、晉江梧林傳統村落、漳浦縣文學藝術創作交流基地、漳浦黃道周紀念館、漳浦文廟、漳州文廟、漳州木偶藝術展示館、漳州竹初木偶藝術館、漳州博物館等多個民間藝術及文化保護單位。

潘魯生一行來到了福州的楊明雕刻藝術館。這里是壽山石雕藝術展示、名家交流的重要平臺,福建工藝美術大師楊明及其團隊的作品展現了壽山石雕的獨特魅力,藝術館還承擔著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使命。

在福建省紅門漆藝術研究院,潘魯生對研究院在傳承和創新福州傳統漆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該研究院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袁師永帶領,致力于研究和復活福犀(福州雕漆)工藝,開發福州傳統脫胎漆器髹飾工藝進行產業化。

在中元藝術館,潘魯生考察了骨雕、木雕技藝。中元藝術館擁有5000多平方米展示空間,所屬福建中元藝術品有限公司在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陳忠的帶領下,現為福州市木雕行業協會會長單位,設有工藝品專門研發機構,從事技藝傳承研究和產品創新創意開發。


潘魯生與王來文白描藝術精研班師生合影
在福清市美術館,潘魯生一行參觀了“以線為骨”王來文白描藝術精研班教學成果展(福清站),并與精研班師生合影。


在莆田市春暉雕刻藝術館,潘魯生深入了解莆田木雕技藝。春暉木雕藝術館是莆田首家民辦木雕博物館,由大國工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創建,長期向社會公益展示,展出作品有大型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閩鄉多錦繡》以及上百件國家級、省部級獲獎作品。

在泉州閩臺民間文學信息總庫,潘魯生聽取了關于閩臺兩地民間文學發展的情況介紹,肯定了信息總庫在閩臺民間文學傳承方面的重要作用。“閩臺總庫”迄今收集圖書資料3000多種,約占閩臺兩地總量的90%,其中涉臺900多種,是繼“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之后全國第二大民間文學遺產數據庫。

在南安,潘魯生一行出席了“喜迎國慶,雕紅盛世”第三屆閩南紅磚雕藝精品展開幕式。此次展覽匯集了40多位作者的70多幅閩南紅磚雕藝精品,展現了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獨特魅力。閩南紅磚文化始于晉唐,磚雕盛于明清,多用于傳統建筑。傳統磚雕以浮雕為主,結合透雕、線雕、拼花等工藝,活靈活現,精巧華麗,盡顯能工巧匠之藝術才能。

潘魯生在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開展調研,考察閩南古村落的獨特風格、雕刻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家風家訓的傳承。

在泉州市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潘魯生參觀了閩南紅磚雕藝精品展,觀摩閩南紅磚雕藝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磚雕制作過程,并親身體驗閩南磚雕技藝。


在泉州開元寺,潘魯生仔細考察著名的開元寺雙塔及寺內精美的石雕建構。開元寺始創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歷史悠久,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泉州市木雕藝術研究院,潘魯生調研了泉州木雕技藝。該研究院集“產、學、研、銷”功能為一體,主營生產設計銷售民間傳統木雕工藝品、個性隨形創意藝術品。院長張紅萍從事木雕創作研究30多年,現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在晉江,潘魯生一行考察了梧林傳統村落。梧林傳統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間,占地約1000畝,保留著明代百福墻、清代閩南傳統紅磚大厝、近現代哥特式和羅馬式洋樓、番仔樓等各式風貌建筑,有“華僑建筑博物館”之美稱。潘魯生考察了村內的藏海厝、朝東樓、德越館、三棟厝等,并觀看掌中木偶表演、剪紙作品展以及黑金推瀝金畫展示。他對梧林傳統村落的建筑工藝和風貌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強調了傳承和弘揚民間技藝的重要性。


在漳浦縣文學藝術創作交流基地,潘魯生一行觀看了漳浦剪紙表演、陳忠平絕活技藝表演(“演金”)和阿梅木偶戲表演,參觀“三浦并臻·金剪送福”剪紙藝術大展,并與當地民間文藝家進行座談。漳浦剪紙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作為民間傳統文化最普遍、最具特色的一種傳統習俗,早在唐宋時期就非常活躍。1993年,漳浦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的稱號。
在漳州,潘魯生考察了漳州古城文化。一行人先后參觀了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漳州文廟、漳州木偶藝術展示館、竹初木偶藝術館、漳州非遺博物館、漳州古城記憶館、漳州博物館等地。

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被稱為“中華燈謎第一館”,館內收藏古今中外燈謎資料三萬余件、印章謎108枚、名人手書謎及文化名人書畫佳作2070余冊。

漳州文廟始建于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是我國四大孔廟之一,也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筑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據專家考評均為宋代遺物,是研究宋代文廟建筑的珍貴實例,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刻技術和建筑技術水平。

在漳州古城記憶館,潘魯生饒有興致地考察漳州古城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底蘊。該館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館內分為印象古城、名勝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城故事、古城規劃、古城生活、聲光電互動演繹等七個展廳,運用多媒體現代視聽技術,通過視頻短片、全息投影、互動屏等平臺,結合圖文介紹及實物展品,全面展示漳州古城在城郭演變、文物古跡、非遺人文、保護規劃建設等方面的歷史變遷。

在漳州市竹初木偶藝術館,潘魯生詳細了解漳州木偶頭雕刻。漳州木偶雕刻已有近2000年歷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美術類),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竹初木偶藝術館由著名木偶雕刻藝術家,徐家木偶第六代傳人徐竹初創立,是一家收藏、展示古代、當代木偶頭雕刻藝術作品的專業博物館,館藏作品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國家大劇院及美國、俄羅斯、德國、意大利、法國、新加坡等100多個國家巡回大展,被稱之為“東方藝術珍品”,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在漳州博物館,潘魯生一行參觀了漳州窯陶瓷藝術、漳州非遺雕刻藝術等精美館藏。漳州市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為目前福建省內地市博物館中單體建筑(體量)最大的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98件,其中一級文物81件,二級文物216件、三級文物1456件。
此次調研得到了各地市文聯、民協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不僅展示了我省民間文藝事業的豐碩成果,也為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指明了方向。潘魯生強調,福建廣大民間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大力傳承弘揚民間藝術,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我們的民族文化,為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展現了潘魯生主席對福建民間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對福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深切關懷。通過這次考察,相信將進一步激發我省民間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推動民間文藝事業再上新臺階。

潘魯生一行在福建省紅門漆藝術研究院合影

潘魯生一行在晉江市梧林傳統村落合影

潘魯生一行在漳浦縣文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