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藝術頻道12月6日訊(本網記者 馮韻 通訊員 陳煜華)福至東南,美美與共。12月5日上午,東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黃大衛、東南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芮振華一行赴榕,為福建校友會的“南華彝繡·文化驛站”授牌,并為六朝松茶館舉行揭牌儀式。

本次活動在東南大學與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下,由東南大學發展委員會、教育基金會、校友總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東南大學福建校友會、浦城縣巧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福建六朝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夷發茶葉科學研究所共同承辦。活動旨在推動新時代非遺保護和跨省份的地域性非遺的融合創新性發展,在南華彝繡的傳承和弘揚、以及鄉村振興上更進一步,實現非遺之美的活態傳承與疊加融創。

活動現場(東南大學福建校友會供圖)
活動現場高朋滿座,主要人員包括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顧問、原黨組書記范碧云,東南大學黨委常委黃大衛副校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豫閩,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吳維敏,全國“三八”紅旗手、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浦城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周冬梅,東南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芮振華,東南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劉麗勤,東南大學校友總會趙陽老師,東南大學福建校友會會長林磊等。

黃大衛致辭(東南大學福建校友會供圖)
黃大衛首先發表致辭,代表東南大學,對福建省文聯領導、國家級非遺浦城剪紙傳承人團隊對驛站建設的大力支持表示誠摯感謝。他表示,云南省楚雄州南華縣是東南大學定點幫扶地區,擁有1700多年歷史的彝族刺繡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彝族刺繡產業卻一直存在產業散小弱、不成規模的困境。東南大學立足少數民族彝族刺繡實際情況,全力推進“小產業、大民生——把媽媽留在家”的幫扶工作,以彝繡館、美麗工坊、彝繡傳習所、彝繡文化驛站建設為中心任務,從彝繡人才培育、彝繡產品研發、彝繡品牌打造、彝繡銷售等多方面推動南華彝繡產業發展,努力實現把更多的“媽媽”留在家,幫助解決鄉村留守兒童問題。

李豫閩致辭(東南大學福建校友會供圖)
李豫閩表示,東南大學藝術學科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福建省、江蘇省是我國兩大工藝美術強省,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對本次活動高度重視,對東南大學舉全校師生和校友力量在鄉村開展助力南華彝繡非遺發展之路,取得良好成績表示祝賀。他希望,未來發揮高校科技力量,與福建非遺融合創新,以此驛站建設為契機,聯合開展設計融合、工藝融合、產品創新、品牌合作與市場推廣、文化活動交流等,共同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新舉措新路徑,讓非遺“守得住”“活起來”。

林磊致辭(東南大學福建校友會供圖)
林磊表示,非遺文化給校友會賦能新的方向與動力,以校友經濟賦能鄉村發展為目標,積極參學校定點幫扶的云南鄉村彝族刺繡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以共建文化驛站為起點,共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研發新的文創IP,向全國東大校友傳遞非遺之美、回饋桑梓赤子情。

隨后,活動進行了互贈創作作品環節,全國“三八”紅旗手、國家級非遺浦城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周冬梅,精巧運用福文化專家陳吉“多一點福”書法作品創作“福至東南”標識,贏得贊譽。東南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基金秘書長芮振華代表學校贈送東大杯南華彝繡第一屆大賽獲獎作品“六朝松”。

互贈作品(馮韻 攝)
同時,東南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劉麗勤向東南大學福建校友會贈送國家級非遺江蘇金箔畫作品《大禮堂》,副會長童鍵代表福建校友會接受這份珍貴的禮物,讓大家充分感受到江蘇省的國家級非遺的瑰麗。
據了解,此次活動是對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度探索,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共促文化發展的寶貴契機。六朝松茶館將結合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特色,緊緊圍繞“福建、江蘇、云南”三地推動文化建設,擬引進學校、校友、地方文化專家進駐文化驛站,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推進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下沉,傳承好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打造和諧幸福社區貢獻力量。


現場合影(馮韻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