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
(金獎)
民間服飾扎彩《多子多福中國藝術云肩》
李玉蘭 作

在近期舉辦的“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評選中,廈門市民間藝術家李玉蘭憑借其創作的“多子多福中國藝術云肩”系列作品脫穎而出,獲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為福建工藝美術界再添一抹亮色。
云肩,是中國古代置于肩部的裝飾織物,云肩最初起源于秦代的披帛和帔子,用以保護領口和肩部的清潔,后逐漸演變為一種精美的裝飾物。其名稱由來與其裝飾圖案有關,常用四方四合云紋裝飾,并多以彩錦繡制而成,猶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故稱之為“云肩”。隋朝時期已有披飾的基本形式,而唐代結合如意紋造型的云肩逐漸流行起來。宋代女子肩上披飾變化,出現霞帔和直帔兩種類似云肩的形式。元代云肩較為流行,有固定形制,制作趨于規范,男女皆可穿用。明清時期,云肩發展達到鼎盛,常被女子披在便裝衣領上,成為貴族女性地位的象征,清代后期逐漸普及成為大眾必備品。然而,民國之后,云肩逐漸退出日常服飾,變為傳統戲曲專屬的行頭。

《多子多福中國藝術云肩》是一部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與美好寓意的藝術佳作,展示了李玉蘭在民間服飾扎彩領域的深厚造詣和獨特創意。李玉蘭女士以這古代求子傳說為靈感,歷經近十年的精心設計與艱苦創作,終于完成了這套包含十個樣式的云肩作品。每一款云肩都蘊含著中國人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多子多孫、馬到成功的深切期望,以及對人生多福多壽和富貴長久的美好憧憬。在材質和工藝方面,李玉蘭選用真絲面料、交織絲綿提花面料和蠶絲線等高檔材料,使得云肩既具有華貴的質感,又不失溫婉與柔美,盤金繡、打籽繡、古法鑲滾等傳統技法的融入,打造出如意式、蓮花式、柳葉式等多種形制的云肩。而圖案中的云龍、麒麟、江崖海水等元素,則寓意著子孫滿堂、望子成龍、福壽安康的美好愿景,傳遞出中華民族對于家庭和睦、子孫繁榮的美好向往。

為了制作這件作品,李玉蘭在整理資料、制版、繡制等過程中,花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作品中采用的打籽繡和盤金繡等復雜的刺繡手法,需要一點一點地覆蓋整個面積,由于采用的是整繡零裁,要繡將近100片的補子,再在此基礎上進行裁剪,作品中的蓮花式、柳葉式、如意式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云肩形制,在民間制作難度又極大,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在制作過程中,李玉蘭不僅需要克服刺繡手法的難度,還要確保這些復雜形制的準確呈現。李玉蘭回憶道:“繡制只是制作整個云肩萬里長征中的一步。我們還需要進行制作工藝,包括縫合等步驟。在縫合過程中,云肩內部需要制作基底,每一片基底完成后都需要進行陰干處理,以防止收縮變形。我們必須等待所有部分都穩定不變形后,才會將它們整體組合起來。因此,在每一道工序中,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考證。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每一個工序流程有充分的時間沉淀和驗證,確保中間不會發生變形,才能完整地將其拼合在一起。所以,整個制作過程是相當漫長的。我陸陸續續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個作品。在制作過程中,我面臨的主要難度是工作量巨大。這個作品采用了打籽繡和盤金繡等復雜的刺繡手法,需要一點一點地覆蓋整個面積。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把一張藍圖展開,然后一點一點地去實現它,這真的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這個過程對我來說,真的是對耐心的一種極致考驗。”

李玉蘭與云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時期。從小跟隨奶奶學習云肩制作技藝的她,深受奶奶女紅技藝的熏陶。奶奶在當地女紅界的名聲,以及云肩在重要節日中的佩戴習俗,都深深地在李玉蘭心中種下了對云肩的熱愛。這份熱愛,驅使著她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云肩的技藝與文化。出于于對服裝設計的熱愛與追求,大學畢業后,李玉蘭懷揣著對服裝行業的滿腔熱忱,與先生在廈門開始了創業之旅。從最初的國外一線大牌生產設計,到后來的休閑男裝品牌,李玉蘭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了數十年。然而,在她心中,始終有一份對傳統文化的深深眷戀。于是,在2007年,她毅然創辦了自己的中式服裝品牌——道和慧明,致力于傳承與傳播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她將云肩作為品牌的主線,不斷地復刻和創新云肩作品,將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式服裝品牌。為了讓這個老手藝能傳承下去,近幾年來,李玉蘭參加了不少大賽,為云肩文化的傳承做了大量的努力。如2021年榮獲“池上錦”杯中國漢服設計大賽金獎、2022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定制旗袍藝術大賞最佳風格大賞獎、2024年榮獲“百鶴杯”中國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金鼎獎,以及此次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
如今的傳統刺繡工藝,或許逐漸遠離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精美絢麗的云肩也是難得一見的了。然而,也是因為這種歷史發展形成的“距離感”,讓我們可以以全新的眼光來觀賞云肩以及由云肩所承載的曾經極為繁榮的閩南傳統刺繡工藝,我們能夠以當代人的視角,從工藝與形制的美感中,去感受中國刺繡藝術以及傳統生活方式中包含的細膩溫情與美好祝愿。但于李玉蘭而言,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對云肩文化的傳承,來展示中國美好的故事、文化傳承以及云肩所代表的精湛技藝。這件《多子多福中國藝術云肩》是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之路的最好詮釋,也是對所有熱愛并致力于傳統文化保護者的鼓舞與啟示。
“首屆福建省工藝美術雙年展暨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評選”活動圓滿結束。經專家初評、終評、線上投票等多輪評選,公示無異議后報請省文聯研究審定,最終評選出 10 件/組獲獎作品(金獎)與 10 件/組入圍作品(銀獎)。這些佳作彰顯了福建工藝美術的獨特魅力與創新活力。為讓更多藝術愛好者領略其風采,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對10件獲評"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組織專題宣傳推介,本期推出“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專題——李玉蘭篇。
作者其他作品欣賞











作者介紹

李玉蘭,服裝設計師,云肩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云肩代表作品《多子多福中國藝術云肩》《鹿鷺蓮科云肩》,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研究傳播者,曾任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客座教授,2007年創辦道和慧明國風服裝品牌,2021年榮獲“池上錦”杯中國漢服設計大賽金獎,2022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定制旗袍藝術大賞最佳風格大賞獎,2024年榮獲“百鶴杯”中國工藝美術設計創新大賽金鼎獎,2024年云肩作品入圍第十七屆中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2024年云肩作品獲第三屆福建省民間文藝山茶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
撰稿人
朱欣雨,設計學碩士在讀,青年藝術評論家,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