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藝術頻道3月26日訊(通訊員 張鑫宇)3月25日,“紅色基因——四校課程思政作品聯展”在閩江學院舉辦。本次活動由閩江學院美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喀什大學設計學院聯合主辦。閩江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陳興明蒞臨開幕式致辭,校黨委宣傳部部長戴少娟、團委書記王艷婷、教務處處長何偉、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陳國岱,相關主辦高校嘉賓及閩江學院美術學院師生代表200余人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張萬輝主持。

閩江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陳興明蒞臨開幕式致辭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張萬輝主持
本屆主題活動以“紅色基因”為切入點,立足“東南沿海—國際都市—革命圣地—邊疆建設”的紅色脈絡,聚焦不同地域紅色文化視野下藝術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精選200余件課程思政作品,以藝術為載體,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學,展現了紅色基因在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生動傳承,以作品聯展的創新形式探索思政育人新范式。
閩江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陳興明指出,本次聯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戰略部署的重要實踐,希望在未來還可以探索“藝術+思政+科技”的跨界融合,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還原紅色歷史場景,讓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他期待以此次四校課程思政作品聯展為新的起點,深化校際之間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方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凝聚高校間的強大合力。

開幕啟動

開幕式合影
特約嘉賓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教授作了主旨發言,顧曉英認為,四校課程思政作品展是交流與融合的平臺,可以通過共同開發課程,打造聯合線上課程,各校學生合作完成大型的藝術作品,深化課程思政育人實效。她分享了“12344”課程思政建設體系的上大風景,包括分層分類-新思想點亮的專業教育育人風景以及“紅色項鏈”-串聯高校黨史類課程聯盟風景的寶貴經驗。

特約嘉賓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教授進行主旨發言
喀什大學設計學院楊昊副教授分享了通過《旅游工藝品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結合中華文化傳承、文旅融合發展、文化潤疆工程和旅游興疆戰略的課程開發背景,提出思政引領、產教融合的思政課程建設思路。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桑茂林副教授介紹《寫生》實踐課程如何深入黃河流域采風,圍繞呂梁地區紅色經典、黃河流域民情以及黃河流域生態的“紅”“黃”“綠”三種特色,創新寫生實踐課程的思政課程內容與形式。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郭麗娟副教授結合《延安紅色木刻版畫創作實踐》的課程風采,闡述如何以有感情、有溫度、有深度的當代延安木刻版畫傳承刀鋒下的家國情懷,通過項目為驅動,以實踐為導向,結合紅色歷史現場創作,體現特色亮點與教學創新。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鄭志強副教授闡述《閩山閩水物華新 美麗鄉村繪新篇》專業實踐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探索,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留下的寶貴理念和實踐成果的學習與描繪,引導不同專業學生深入鄉村實踐,構建“跨院協同、學用結合”的育人模式。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陳敏主持圓桌對話環節。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黨委宋國栓副書記、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院長金暉、喀什大學設計學院教學負責人、辦公室主任楊玉柱、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邵瑞、喀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學科專業負責人楊昊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分享與問題探討”展開跨界對話,將“紅色基因”轉化為青年看得見、摸得著的藝術作品,以藝術形式激發青年使命感,讓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出新”更“走新”。

圓桌論壇
漫步展廳,閩江學院的《閩山閩水物華新 美麗鄉村繪新篇》以彩色畫卷展現鄉村振興的壯美圖景;上海大學以《黃河東渡遺址》作為專門課程任務,突出紅色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延安大學的《紅色木刻版畫創作實踐》再現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喀什大學的《邊疆建設主題設計》則通過現代設計語言詮釋民族團結與邊疆發展的時代主題。“原來思政課可以如此鮮活——當畫筆遇見信仰,執奮斗之‘筆’,繪就強國有我的‘擔當畫卷’,青春才會閃光”,前來參觀的“00后”大學生馮世通在木刻作品《紅色延安》前感慨道。


展覽現場
此外,四校簽署《閩江宣言》,成立“四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聯盟”,計劃聯合開展紅色研學、社會實踐等項目,推動思政教育從校園“小課堂”向社會“大課堂”延伸。未來,四校還將在資源共享、師資培訓、課題研究等領域深化合作,推動課程思政體系化與特色化發展。

《閩江宣言》簽約儀式
(圖片由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