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30日,由福建省美協主辦的“2025·首屆綜合材料繪畫公益研修班”邀請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羅禮平教授來到福州義序藝術中心(福建省美協美育實踐基地)分享了一場學術講座:《藝術創作與學術素養》。

羅禮平院長基于中國傳統藝術理論體系,從創作動因、思維機制與學術素養三個維度構建起完整的藝術方法論框架:
藝術創作的三重動因:將藝術創作動因歸納為“言志緣情”、“暢神娛人”、“經世致用”三端,既強調三者的分野特征,又揭示其在創作實踐中的交互性。這種動態關系與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觀形成互文,展現了中國文人藝術精神的雙重向度。

羅禮平院長現場指導創作
傳統藝術思維的理論建構
虛靜說:作為儒道佛思想交融的理論結晶,虛靜說構建了藝術創作的心理基礎。其“致虛極守靜篤”的精神狀態,為藝術思維提供了超越性的觀照視角。
應感論:將藝術靈感現象概括為“天機”、“感興”、“妙悟”等范疇,系統闡釋其突發性、不可重復性與情感亢奮性的特征。強調靈感生成機制中生活積累、技藝訓練與精神狀態的辯證關系。
神思論:以虛靜為前提,以外物感應為觸發點,以情感驅動為核心,構建起中國傳統藝術想象的完整理論模型。

《圖-文》系列之一 水墨綜合 100*136 羅禮平
羅禮平院長將藝術創作過程解構為“意象孕育—意象生成—意象物態化”的三元結構,強調其理論特質分別體現為主體與客體的雙向建構、審美意象的符號化過程及精神產品的物質轉化。

《圖-文》系列之二 水墨綜合 100*136 羅禮平
關于學術素養體系,羅院長構建了“歷史觀+理論感+跨學科+方法論”的四維架構:歷史觀涵蓋文化地理演變、藝術發生史與學科專門史等維度;理論感整合哲學思維、創新機制與本體論研究;跨學科融合涉及心理學、人類學、材料科學等領域;方法論體系強調實證研究與思辨哲學的辯證統一。

《夢 - 蝶》 水墨綜合 136*136 羅禮平
該理論體系既保持了傳統藝術理論的學脈傳承,又通過現代學術話語的轉譯,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具有范式意義的理論參照系。
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委員、福建省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張慶國主持了講座和交流環節,并在總結時為學員們解析了羅院長入選第14屆全國美展作品《夢蝶》的材料實驗、形式探索及思維表達之間的關系。
簡介

羅禮平
美術學博士、教授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美術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美術學類教指委委員
教育部高校師范專業認證專家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先后就讀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長期從事區域美術研究和美術創作,主持或參與省級、國家級課題十余項。已發表20余篇學術論文。近年來,策劃或主持十余場學術性美展和專題研討會,在省內外高校及專業學術團體發表專題演講20余場。
擅長水墨、彩墨與綜合繪畫,兼長書法,多件作品為省級以上專業場館收藏,彩墨綜合材料作品《夢·蝶》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