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與哲思融通的書法生活
——訪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黃坤生
文 / 高炎丹

黃坤生
1968年生,現為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師。
1992年以來,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展、全國中青展、全國楹聯展、全國草書展等。1995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2016年參加中國文聯第10期文藝中青班視覺藝術高研班。出版有《黃坤生書法作品集》《丁酉墨痕·黃坤生草書作品選》《“遒勁偉美——重溫毛主席詩詞”黃坤生書法作品集》等,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
題記
書法作品是書法家個體精神的呈現。書法家個體精神越豐富,其作品的內涵就越能得到深刻的表達;個體精神越自在松弛,其書法作品越能有靈性新穎的面貌;個體精神越有文韻哲思的滋養,其書法作品越趨向風雅。黃坤生先生以赤子之心傾心于書法藝術,長年赤誠、扎實地探索著,觀世情以展胸襟,融哲思于筆端。他精心研習各種書體并多有心得,尤其是在行、草書領域,實踐了傳統美學的陰陽觀。在文化視野上,他始終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植根傳統,借鑒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的藝術規律和表現手法,關注當代藝術,從實踐層面進行跨界融合,讓書法格局趨向于宏大。追求書法筆墨的純度、質感、直觀,以雅致為基調,理中見趣,注重氣韻與造型的協調互生,在理法與哲思間融通了書法藝術的多重表達。

金石之壽(題跋:沈舜乾 李 力 高亞強 曾錦溪)
50cm×176cm 2010年
《藝品》:您在20世紀90年代初青年名顯,20歲出頭便連續入展第四、五、六屆全國中青展,第六屆全國展,第一屆全國楹聯展,第一屆全國草書展等重要展覽,而后卻選擇沉潛做系統研究,重塑書法藝術認知,在傳承與創新之路上持續探索。能否請您詳述這一歷程中的探索感悟與實踐路徑?
黃:每個年代的人對待藝術的態度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我與同時代人學習書法的途徑大致相似。比如憑借藝術的秉性天賦,從小就對書法藝術有天生的敏感與喜愛,并執著于此,而后有幸受到區域書家和師長的指導等,逐步走上研究書法的道路,在各個階段取得一些成績,持續進入專業的學習與創作狀態。在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中循環往復,或許是這一代大多數書法人學習書法的歷程吧。
20世紀90年代初,漳州幾位前輩、書友以張瑞圖、王鐸、黃道周、倪元璐等書風為代表的作品在全國書法展賽中獲獎、入展,屢獲佳績,一時被稱為“漳州書風”現象。我也在全國多項展覽中,以明清行草書書風,特別是表現鄉賢黃道周書風的作品受到關注。
由于工作原因,90年代后期,我沒再分出精力投稿全國性展覽、參加賽事,更多的是轉向對書法史進行系統梳理,研習各種書體,分階段探索,尋找與自己心性契合的經典書法,探尋契合自己的筆墨語言。讓體驗化成經驗,把見識上升為觀念,再將觀念提升為審美。學習創作過程中,于帖學、碑學兩大體系做了大量的筆墨實踐與融合探索,并思考跨界藝術觀念、藝術規律為書法藝術所用的可能性。
記得王蒙先生說過,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體驗都成了他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和靈感來源。我的工作崗位也涉及學校、行政、企業、文藝團體等,這些經歷厚養了我?!敖涷灱此囆g”“風格即人”,每個從藝者的追求永遠在路上!
《藝品》:2021年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您出版了《“遒勁偉美——重溫毛主席詩詞”黃坤生書法作品集》,作品各具審美圖式,盡顯您對書法藝術的精誠之心與探索之姿,個人書風亦出現鮮明的特質。請問是怎樣的機緣觸發了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藝術思考與情感表達?
黃:2021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我選擇以毛澤東詩詞為書寫內容,進行主題性創作。
在展開創作之前,我專程瞻仰了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重溫1932年紅軍攻克漳州的歷史事件,感受毛主席偉大的軍事思想和中國革命的光輝歷程;前往遼寧博物館參觀學習“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感受唐宋時期的絕代風華和傳統文人的思想情懷;前往敦煌莫高窟、玉門關、陽關等處采風,回望文化遺存,感受歷史的滄桑與優秀文化的傳承印跡。
創作過程中,我懷著最崇敬、最期待的心情,夜讀詩詞,感受偉人情懷;日書作品,力爭做到形式與內容協調統一,嘗試著用書法創作中傳遞的自然流暢、清朗俊逸的美感,和“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節奏、視覺張力等,表現詩詞中的婉約情懷和浪漫色彩,極力用筆墨語言再現偉人的崇高境界。創作空間在書齋與工作室切換中持續延展,僅一個月時間便基本完成67首詩詞80件作品的創作。這批作品相對集中地展現了我的個人審美追求。創作前期,我對作品的形式進行精心設計,在紙張的選擇、書體表現力的考量、毛筆的運用、作品形式的變化上反復思考和實踐。作品完成后,對每件作品量身裝裱。對裝裱方式、材質選擇、策展空間等也做了全面考慮,盡力讓這批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蔡襄《嵩陽道中》 180cm×49cm 2024年
《藝品》:您的書法作品中,楷書取法可見古意,隸書、魏碑亦呈現多元樣式。請您談談這幾類書體在創作中的取法脈絡與您的創作理念。
黃:真、行、隸、草、篆各種書體廣泛涉獵并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是非常必要的,我當下創作書體以行書、草書為主。對于楷書,我一直在探索隸書向楷書過渡階段的可能性表達,減弱唐楷折鉤、提按的明顯特征,讓楷書書寫回歸到隸楷過渡階段的樸厚意味,力求表現古樸、簡靜、平中見奇的美感。我認為古厚的東西更深沉、更有力量,以少總多、以簡載豐、沉郁蒼古的筆觸往往更耐人尋味。當然,古厚的楷書要有雅致微妙的趣味來調節才好。
隸書領域,我在漢隸摩崖石刻、簡牘、帛書上下了不少功夫。汲取簡牘、帛書的率意、浪漫和真性情,以及漢碑、摩崖石刻的蒼古雄肆。用簡牘的筆法寫漢碑,將碑刻生澀的頓挫感與簡牘的開張率真相結合,力求沉著而痛快,如《書譜》云:“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
魏碑的學習,主要是吸收其結字奇趣,用筆隨性合調、方圓兼具,書風雄強剛健、古厚蒼辣。如幽燕老將,在凜冽寒風中巍然矗立,自有一種氣概。
《藝品》:您書法的書寫特點和審美取向具有一定的辨識度,內在氣質與外在形態比較統一,特別是行書的用筆、結字、造型的“留白”很有特點。能否請您結合創作實踐,談談在行書創作中對傳統的繼承與個人的思考?
黃:書法是中華美學中韻律和構造最為抽象的一種。一位書法家要對漢字造型有獨特的感受力,并具有解構與重構、塑造的藝術想象力,要有對歷代經典作品進行取舍、融合、轉化、創造的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構思,將古典美學轉化為當代視覺觀感。
我的行書以帖學為根基,追求帖學細膩溫潤的韻味、碑學雄強磅礴的筆意、簡帛書法率性舒暢的趣味,表達自然生動而有奇趣的書寫樣式。在創作上以陰陽觀統攝作品全過程,從學理上對漢字的空間造型進行重構,構造出剛柔虛實、斂放聚散的關系,同時也頗多關注東、西方美學的綜合比較和運用,在立足書法內容文心為本的前提下,嘗試探索多元審美風格與視覺的當代性在書法領域的融入。
書法空間的“留白”是中國藝術陰陽觀的一個重要呈現方式。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提道:“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當長短錯綜,疏密相間也……在能放縱,又能攢捉?!痹煨涂臻g的“留白”在審美上契合于中國傳統美學的“空白”之美?!傲舭住笨蓴[脫空間等勻,需要通過造型的疏密關系、線條的斂放對比來實現,使點畫留出足夠的延展空間,任線條伸縮相應、長短相依。同時,造型搖曳騰挪,俯仰欹側,則風姿頓生。因此,“留白”也構成了字形的開合之勢,陰陽裹挾,靈動生勢,體現出虛實相生的理趣。有人說我的一些作品仿佛有弘一、八大山人書法作品的影子,其實皆是結字陰陽觀的形式表達。對于行書,我更多追求的是于實用性中傳遞藝術性的表達,如題寫標志性的牌匾、柱聯、展標等,我傾向直觀、喜悅的氣息,追求挺秀之美,表達昂揚向上的審美取向,呈現浩然之氣的時代精神。

焚香伴幽琴 48cm×180cm 2019年
《藝品》:草書需要理性與感性并舉,在創作中展示書家的高超書寫技藝和情感的豐富性、微妙性。您的草書作品給人以大氣磅礴、奇幻偉美的空間美感。與此同時,您在草書的碑帖融合上,也做了多方探索。請談談您的草書創作理念。
黃:草書更接近于純藝術的表現形式,“遠取諸物”與“近取諸身”,體現心性的抽象意味,是心靈深層意識流的瞬間意態呈現。草書創作的自由度比較大,草書要有形、有意、有味。當然,精湛的技術是必備的基礎,這樣才能支撐起高級的審美。我在草書的創作上注重從源頭尋根,知其所以然,對章草、小草的結字來源、筆勢特征等深入地學習體味。在繼承明清草書奇偉放逸、豁朗舒暢的審美樣式的基礎上,對“二王”、孫過庭、張旭、懷素、黃山谷、祝允明等行草書廣泛涉獵。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注重將魏碑的雄逸強勁、隸書的渾厚沉著、簡帛書的率直浪漫、章草的簡古素樸含納其中,專注于筆墨的純凈度打磨、提煉和直觀的表達。質實為基,放逸為性,使草書具有比較扎實的點畫、雄闊放逸的氣質和蒼古渾樸的內蘊。
草書創作陰陽觀的表達更加復雜和多元,不管是從古與今、中與西的視角,還是理與法的態度,乃至作品中的用筆、結字、墨色、章法,均需在虛實、斂放、蒼潤、方圓等諸多關系的處理上需要具有宏闊的視野和精湛的技術。草書應注重“寫意”精神,從自然萬象中汲取靈感,體味日月星辰、經緯昭回之度,天地山川方圓流峙的自然生動之常,禽獸蟲魚屈伸飛動之真趣,方能筆勢縱橫,氣象萬千;草書的表現過程需要筆筆生發、“胸無成竹”的書寫狀態,入規矩于法理,出意料于性情,從“生姿”“生趣”到“生意”。正如傅抱石先生說的:“一切藝術的真正要素乃在于生命,且豐富其生命。有了生命,時間和空間都不能限制它?!辈輹枰憩F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動,融妙趣于筆端,以豪放暢達的性情敬對筆墨。優秀的草書作品應有如一首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表現力豐富的交響樂。張懷瓘說:“及乎意與靈通,筆與冥運,神將化合,變出無窮。”結字生動安和、筆墨關系多元、章法奇詭多變的草書氣象是我當下樂于表達的。
《藝品》:書法被認為是實用性與藝術性二元統一的產物,您的書法作品既流露出當代性的空間構成,又具當代視覺觀感。您對書法藝術的當代性的風格形成有何見解?
黃:書法從實用屬性、文化屬性和藝術屬性三個維度上看,有不同的審美走向。從實用角度上看,書法承載著記言錄史的功能,結字工穩、勻稱、漂亮、秀美是其基本要求,也是大眾基本認可的美感。從文化意義上說,歷代文人士大夫寫出有書卷氣、有格調、有境界的作品、文稿是書法文人化的一種體現。從藝術性的角度看,能入古出新,突破前人樣式,有個性風格、時代審美特征,符合藝術向前發展的規律,是書法作為藝術所必須面臨的審美考問。歷史上開宗立派的書法大家,經典碑帖無不如此。
筆墨當隨時代,書法被視為個人學識、修養、能力、性情的外化,是一個人的“心電圖”。“書法即生活”,書法藝術在每個時代都有明顯的時代痕跡,即書法藝術的“實時性”。個人書法創作的狀態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生活態度以及所持“三觀”息息相關。在多元審美的時代背景下,學書者需要有包容的文化心態。當代的書法創作,要求我們有跨界的勇氣,去學習,“于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融合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規律、觀念,拓展書法藝術的豐富性,涵養藝術素養,形成藝術沉淀,提升通感意識,從而提高書法藝術入古出新的可能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缃缛诤闲枰謱徤鞯膽B度,在視野、觀念開放的同時,要把持好書法本體的邊界感,比如通過了解其他藝術門類的學科特點、專業創作手法、材料運用、空間展示方式、敘事方式等,把好技術邊界、材料邊界和場域邊界,不能迷失書法藝術本體。

秀句驚人時戛玉 清言對客總如蘭
30cm×62cm 2016年

白居易《食后》 30cm×62cm 2014年
《藝品》:有人認為當下書壇有一種現象:部分書家到一定年齡段,尤其成名成家后就容易陷入創作停滯的狀態,難臻古人“人書俱老”之境。您認為這一現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又該如何突破“技藝懈怠與慵懶”的創作瓶頸,實現藝術生命的可持續?
黃:技藝的懈怠與慵懶是藝術領域中一個存在的問題,也是書法創作中不可忽視的隱憂。書法家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學習能力和投入精力不足的問題,這便是我所體會到的“技藝的懈怠與慵懶”。這種現象并非書法領域所獨有,古今中外的各藝術門類在這一點上有著驚人的相似。深入剖析這一現象,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書法藝術創作的本質,也能為藝術家們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提供啟示。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曾感慨:“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懶于拈筆,但以行草行世。”這種“懶于拈筆”,并非他對小楷書法的熱情減退,而是在技藝精進上遇到了瓶頸。身體機能的下降,也使得他難以像年輕時那樣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技藝練習。
在當代書法界,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書譜》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边_到“人書俱老”境界極為不容易,這或許是書法者的一種情結吧!一些知名書法家出現中年危機,客觀上由于社會擔當、責任加重,時間精力有限,或者由于身體素質降低,體力、眼力不濟等,學習能力不足;主觀上,或許是由于思想觀念,因此滿足于固有的風格和審美圖式,拘囿在自我審美認知里,導致慵懶與懈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作品就呈現出習氣,甚至“粗俗氣”等。究其原因,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個人審美能力有限,審美觀走偏甚至畸變。以丑為美,以怪為奇,以個性代替共性,以孔見代替洞見,以做派代替氣質;視粗野為雄強,視淺顯為妍雅,視張揚為創新。脫離本原,脫離中道。這種技藝、觀念的懈怠與慵懶,大大阻礙了個人藝術探索的發展。
面對技藝的瓶頸,藝術家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突破自我,實現藝術的再次升華。對于書法家來說,要始終在技藝上敬畏傳統,時常臨習經典,盡其精微;在精神上反映時代,關注、關愛社會,致其廣大,以宏闊視野關注時代發展變化之勢,以歷史觀審視藝術創作之變,以求真的精神保持對技藝的熱忱和精進,以求善的心境表現純粹的筆墨形態,以求美的態度保持藝術的生機和文化擔當。
“云箋合寫感甄賦,茶事相逢解語人?!睖\陋之見,或可見教于同道書友!

書亂詩成句 234cm×52cm×2 2014年

張鳴善詩 180cm×49cm 2017年

文徵明《飲酒》 190cm×32cm 2024年

鄒恕《甘露巖》 180cm×49cm 2024年

牢騷風物七言聯 180cm×33cm×2 2021年

沉舟老樹七言聯 180cm×33cm×2 2023年

小有隨其八言聯 250cm×66cm×2 2012年

蔡襄《寶月法喜堂》 178cm×48cm 2024年
來源:《藝品》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