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在外敵入侵、中華民族陷入深重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人勇敢戰斗在抗日戰爭最前線,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敵后戰場和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彰顯出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在投身抗戰的巨大民族洪流中,廣大中國美術家和美術工作者以刀筆為武器,為正義而戰,為民族而歌,為抗戰發出怒吼,為歷史作丹青寫照,創作了無數浸染著抗戰烽火的美術作品,形成了充分體現偉大抗戰精神的“抗戰美術”,為20世紀中國美術寫就了獨特的篇章,也深刻地推動了中國美術的轉型發展。從當年創作的形象和畫面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苦難,看到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的堅強斗志,看到抗日戰爭期間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感人事跡,從而激勵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到前線去》(版畫) 胡一川 1932年

《怒吼吧,中國》(版畫) 李樺 1935年
記錄歷史 描繪現實
抗戰美術作品最大的特征是歷史的真實性。各類美術作品構成了“美術作品中的抗戰敘事”,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歷史,也展現了美術家當年義無反顧投身抗戰、描繪抗戰、宣傳抗戰的堅定信念和藝術精神,各種作品無論尺幅大小,何種藝術形式,都彰顯出14年血火烽煙中的民族境遇、艱苦卓絕的戰斗場景和跌宕顛簸的社會生活,畫面疊印出抗戰時期的不平凡歲月和全民族投身抗戰的身影??箲鹈佬g作品是無數美術家看到的現實、記錄描繪的真實,同時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真切寫照,這種“雙重真實”為我們今天閱讀歷史提供了路徑,也拓寬了視野。在當年攝影還遠未普及的情形下,各類表現抗戰戰斗與生活的畫面,成為和文物一樣可以“證史”的圖像,可以“明史”的載體。作品從現實感受而來,又在創作中升華,表現的是中國人民共同的意志與心聲。由此可以說,抗戰美術印證的不僅是一個個歷史的真實畫面,同時還印證了中華民族在抗戰的浪潮中挺立的脊梁和永不磨滅的精神。
畫筆繪就所感所見所思。版畫、漫畫、中國畫、油畫、雕塑、宣傳畫等不同領域的美術家以抗戰為主題持續創作,在中國美術史上前所未見。從全球美術史角度看,當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樣有著正義與邪惡浴血奮戰的歷程,但西方畫壇的創作在總量上并不充分,只有中國美術家是“全民”投入的。在這支隊伍中,有許多20世紀早期留學歸來的美術家和各地畫派的代表性傳人,他們或執教于美術學府,或活躍于社會畫壇,都是有影響的藝術名家,但國難當頭,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向抗戰前線;其中更有大批熱血沸騰的青年美術家,他們的藝術理想就是發揮美術的社會作用,特別是實現文化啟蒙的目的,抗戰的號角成為他們的集結號,他們的創作熱情和作品數量都是驚人的。在這期間,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藝術社團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其中的版畫藝術群體最有代表性地活躍在前線和后方,形成了聯通全國的創作、展覽、刊行網絡,使“抗戰木刻”成為美術中最積極、最活躍的藝術表達。除了版畫,各類美術形式也都圍繞抗戰宣傳進行創作:漫畫、連環畫作為及時刊布的繪畫形式,以多視角多側面反映抗戰,在各種報紙雜志上迅速發表,和攝影一樣起到了紀實性的傳播效果;油畫在當時作為外來畫種尚在普及之中,但許多著名的油畫家都以大場景表現了抗戰的重大事件,在展覽傳播上引人注目;中國畫一改傳統的經典題材,直接面向現實,或記寫抗戰的重要事跡,或以象征的手法抒發抗戰的精神意志;在雕塑創作上,緣于紀念抗戰的英烈,有了現代首次紀念碑雕塑的創作;來自不同畫種的畫家匯集在一起,共同創作城市街頭大型壁畫,也是開現代集體創作的先河……
在抗戰美術家群體中,走向延安的美術家是一支鋼鐵般的隊伍。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贏得了廣泛認同和贊譽,延安成為抗戰的火炬,照亮了全民族抗戰的正確方向,也吸引了各方面的人群,許多美術家克服千辛萬苦奔赴延安,為的是尋找光明,尋求進步。例如:江豐從上海,胡一川、古元從廣東,彥涵從杭州,羅工柳等從武漢前往延安,都經歷了漫長的跋涉。從日本學習藝術歸國的王式廓,顧不上在大城市留駐,轉身就前往延安。在延安“魯藝”這所黨創立的革命文藝搖籃,匯集的美術家大都是當時有著豐富創作經驗的青年藝術名家,他們受到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啟發和鼓舞,堅定地走向為抗戰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美術道路?!棒斔嚒钡慕虒W貫穿抗戰美術創作,“魯藝”的師生有的從延安東渡黃河,走向八路軍的抗戰前線,有的在以延安為中心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建設,廣泛地表現延安的社會新風,刻畫人民群眾的嶄新精神風貌,都為全方位的抗戰宣傳作出獨特的貢獻。正是這種抗戰美術隊伍的“全民性”,使得抗戰美術創作呈現出全方位表達的整體性和發揮藝術社會功能的全面性。

《盧溝橋抗戰之二》(版畫) 沃渣 1938年

《七七的號角》(油畫) 唐一禾 1941年

《大戰平型關》(版畫) 范云 1944年

《寇機去后》(國畫) 關山月 1939年

《炸后》(版畫) 萬湜思 1940年
即時創作 身臨“現場”
抗戰美術是“即時性”的美術。正是由于廣大美術家情系抗戰、心系前線,抗戰美術擁有了獨特的創作方式,那就是許多作品產生于抗戰事件和情景發生的“第一時間”。在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際,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聽聞“九一八”事變,江豐當即就創作了《“九一八”日軍侵占沈陽城》、陳執中創作了《“九一八”之夜》,野夫隨后創作了《九一八(沈陽城之轟擊)》,都直接描繪了侵略者的行徑,這也是美術中最早表現日軍荷槍實彈、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的作品。在長城抗戰艱苦卓絕的戰斗發生之際,段干青的《喜峰口》、黃新波的《祖國的防衛》都及時地描繪了中國軍隊堅守長城的身影,也在美術上首次出現以長城為象征形象的表現形式。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蓄意制造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抵抗,盧溝橋柱廊上的石獅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美術家的創作也銘刻了這一歷史時刻,陳煙橋的《保衛盧溝橋》、尚莫宗的《盧溝曉月》、胡一川的《盧溝橋戰斗》都在第一時間問世。他們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正面刻畫了中國將士抵抗侵略的形象,人物處在前景,占據畫面醒目位置,盧溝橋的造型點明了真實的戰斗發生地,作品的紀實性特征十分明確。后來,沃渣還以系列木刻方式創作了《盧溝橋抗戰》。
七七事變之后,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擔負起民族救亡的歷史重任,推動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抗戰美術中,可以看到凡屬重大的戰役和事件,都成為美術家創作的直接素材,他們迅速地將戰場、戰況收于筆下,將中國軍民抗擊侵略者的英勇事跡濃縮于畫幅之中,使作品擁有鮮明的“現場感”。從平型關戰役到百團大戰,從夜襲陽明堡機場到響堂鋪戰斗,從一二〇師轉戰華北到新四軍轉戰江南,許多作品反映了八路軍、新四軍奮力阻殲敵寇、取得勝利的情景,以視覺的畫面向全國播布戰斗的大捷。其中范云的《大戰平型關》在尺幅很小的版畫中描繪了平型關戰役的戰場。黃土坡上八路軍的沖殺,敵軍的人仰馬翻,都被細致地描繪出來,畫面的視點把觀眾的視線帶到了戰斗的現場,從而獲得“親臨”的感受。為了真實地表現這一重大戰役,江豐用了系列版畫的形式將戰前準備、戰斗打響和戰后凱旋的情景一一描繪。同樣,參加八路軍一二〇師的李少言在戰斗間隙和行軍休息中,以一整年時間創作了《一二〇師在華北》組畫,畫出了《雁門關戰斗》《三井戰斗》等戰斗場景和《露營》《夜行軍》等部隊生活,作品在情節性、敘事性創作方式上堪稱抗戰版畫的經典。從“淞滬會戰”到“血戰臺兒莊”,從“長沙會戰”到開辟滇西公路、開辟駝峰航線,美術家都緊跟戰況的發展,或在前沿陣地寫生,直接勾描戰火中的情形,為中國軍人作大量的速寫造像;或及時收集報刊新聞,以真實素材為創作內容,以藝術想象通達前線戰場,僅以臺兒莊戰役為例,當時就有王式廓、張漾兮、張慧等人的版畫,也有梁又銘以大幅油畫表現的《臺兒莊之勝利》等。在戰斗捷報向各地傳開的時候,美術作品也緊隨而上,以藝術的方式謳歌了抗戰精神,鼓舞了民眾的勇氣。

《來了親人八路軍》(版畫) 彥涵 1943年

《鞏固團結,抗戰到底》(版畫) 劉峴 1938年

《中國之友》(版畫) 梁永泰 1939年
直面抗戰 全景展現
抗戰美術是“全景式”的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從來未曾有過全國各地美術家圍繞一個重大現實主題齊心共力開展創作的現象,在世界美術史上,這種情形也未有先例。當抵御外來侵略成為全民族的共同命運和共同心聲之時,文藝創作就融入了這種時代潮流并成為正義的代言。從美術創作的題材角度分析,抗戰美術涵蓋了14年特別是從1937年到1945年八年期間抗戰的故事和全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全景式”的描述使得抗戰美術在問世之時得以全面傳播,通過作品形成廣泛的思想共鳴、情感共振,也使今天我們可以從這些美術作品中閱讀到一部真實的抗戰歷史,觸摸到那段艱苦卓絕歲月的精神內核和時代質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美術中,反映民族苦難的作品占有特別的分量。從中國文化的傳統看,歷史上的美術作品較多展現的是對大自然的歌詠和對詩意棲居生活的描繪,表現的主題主要是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日軍侵華打破了中國人民生活的平靜,“華北告急、平津告急、中華民族告急”的一個“急”字,道出了全社會全民族面臨的急迫現實。日本軍國主義在侵華戰爭期間,對中國人民進行不間斷的屠殺、迫害、奴役、掠奪和摧殘,制造了無數血腥的慘案,犯下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為了徹底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和生存條件,日軍推行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在各地實施無差別轟炸,祖國大地山河破碎,滿目瘡痍,餓殍遍野,赤地千里,中國人民遭受到慘絕人寰的災難。這種生活現實擺在美術家面前,促使他們懷著義憤描繪了民族遭受的各種苦難。李樺的版畫《怒吼吧,中國》堪稱表現民族苦難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發出民族反抗心聲的代表性作品??梢哉f,幾乎每一位生活在抗戰時期的美術家,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描繪了自己身受和民族共歷的苦難。生活在嶺南的關山月和無數背井離鄉的民眾踏上逃難之旅,所寫所畫皆是眼前的悲慘現實。他用逃難沿途所見的繪畫在澳門和香港舉辦“抗戰畫展”,尖銳地揭露了外來侵略者的罪惡。同樣,從歐洲學成歸來的吳作人于1938年參加戰地寫生團,在前線畫了大量速寫、素描,表現苦難的民眾,在留居重慶期間又創作了油畫《空襲下的母親》《不可毀滅的生命》《重慶大轟炸》“抗戰三部曲”。他在嘉陵江邊寫生,親眼看到日軍飛機向重慶撲去,從本來想畫遠眺重慶的風景,到畫下日軍轟炸重慶之后山城燃燒的熊熊烈火。同時期生活在重慶的畫家常書鴻創作的油畫《重慶大轟炸》典型地描繪了城市平民全家面對炸毀的家園哭泣和無助的情形。版畫家王琦的《轟炸》系列表現了種種人間慘況,畫中寫的“不忘世仇”表達了畫家胸中的義憤。遠在巴黎求學的雕塑家滑田友,以雕塑的形式塑造了眼望敵機臨空轟炸的母與子。許多美術作品反映了日軍燒毀城鄉、摧殘婦女兒童、強擄和虐殺中國勞工和實施生化武器戰的罪行。在現存作品中尺幅最大的是蔣兆和的中國畫《流民圖》,作品以長卷形式刻畫了當時敵占區人們流離失所的群像。在收集大量素材之后,畫家將真實的苦難形象集中于一卷,刻畫了瀕臨絕境的工人、農民、市民、知識分子、母親和兒童,作為“中西融合”的開派畫家,蔣兆和以寫實的造型與中國畫筆墨相結合的手法刻畫了人物具體的身份,更注重對人物內心的深度挖掘,在墨色渲染上烘托出凝重與悲愴的氛圍。這樣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表現苦難主題的美術作品中,堪稱前所未有的視覺史詩.

《民兵開展爆破運動》(版畫) 彥涵 1943年

《破碉堡》(版畫) 鄒雅 1944年

《青紗帳里》(版畫) 古元 1939年

《鎮南關》(油畫) 馮法祀 1941年
扎根傳統 開創新風
抗戰美術是“民族化”的美術。中國美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但在20世紀初的歷史大變局中,隨著西方美術傳入中國,從美術教育開始到各美術門類的創作,都受到西方造型體系的影響,而在藝術觀念上則面臨著新的現實主題,使整個美術系統需要解決主題更新與形式變革這兩大根本課題??谷諔馉幠燮鹑褡宓木窳α?,作為文化形態的美術也集中地反映出共同的追求。毫無疑問,抗戰美術直面抗戰,已將“民族性”的意涵表現為美術的現實意義,這就是發揮美術的宣傳鼓舞作用,讓美術作品成為揭露侵略者殘暴罪行的檄文和召喚民眾投身抗戰的號角。在當時的前線和后方,報刊出版物是活躍的文藝陣地,美術創作的許多作品產生于“第一時間”,也刊布于“第一時間”,成為最直接和最及時的宣傳。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在前線創辦的《前線畫報》就以圖畫為主,配以生動簡短的文字,及時反映八路軍的戰斗生活和所到之處軍民相擁相助的生動故事,在延安的美術家蔡若虹、江豐、古元、華君武、彥涵、王式廓等都應邀專門提供畫作。在延安創辦的《新華日報》作為黨的重要宣傳陣地,也經??强箲鹬黝}的美術作品,在廣大城市和鄉村,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版畫的刻印、年畫的發放、宣傳畫的張貼,起到了廣泛的宣傳作用。在延安期間,版畫家劉峴將自己創作的數十幅作品拓裝成冊,呈送給中央領導,毛澤東主席看后題詞說道:“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歡看木刻。劉峴同志來邊區時間不久,已有許多作品,希望繼續努力,為創造中華民族的新藝術而奮斗?!?/p>
“創造中華民族的新藝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文藝的方向。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廣大美術家深受鼓舞,自覺地向廣大人民群眾學習、向民族民間藝術學習。在延安的版畫家積極吸收了民間版畫的造型方式特別是人物形象的線條表達和清新明快的色彩特征,使原先黑白明暗對比強烈的“陰陽臉”變成明朗的線造型,作品不僅在題材上為人民群眾所熟悉,在美學風格上也貼近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達到了“喜聞樂見”的效果,最直接地形成了中國美術“民族化”的轉換。
1939年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前往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一方面表現前線戰斗,一方面選擇運用民間藝術形式進行轉換,以創作反映抗戰的“新年畫”作為對敵斗爭的“年畫戰”,使政治宣傳意圖和藝術形式創新形成有機融合。傳統的年畫大都以神仙傳統、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為題材,而“新年畫”則表現了新的主題和人物,例如彥涵創作的《軍民合作 抗戰勝利》就運用八路軍和民兵的形象取代傳統的人物,讓老百姓看到守護他們的新門神是自己的子弟兵。這類具有濃郁民間藝術色彩的作品以年畫、年歷等形式廣泛流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也通過贈送給報道中國抗戰的外國記者,形成了重要的國際傳播。

《會師東京》(國畫) 徐悲鴻 1943年

《勝利之夜》(漫畫) 豐子愷 1945年
抗戰美術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在發揮重要社會作用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光輝履程?!翱箲鹈佬g”既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擴其內涵而言之,“抗戰美術”又可以延伸為“抗戰主題的美術”。從抗戰勝利到今天,表現抗戰主題的美術創作不曾間斷,并且隨著對抗戰意義新的認識和對抗戰題材的深入挖掘,展開了新的維度。從抗戰史實到抗戰精神,從歷史人物到歷史場景,投向抗戰歲月的視角更加豐富,穿越時間帷幕的思考更加深沉,踏訪抗戰歷史現場的腳步也更加深入。新中國成立之后,就有羅工柳的油畫《地道戰》、詹建俊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抗日戰爭》、孫滋溪的油畫《小八路》、王盛烈的中國畫《八女投江》、秦大虎等的油畫《在戰斗中成長》、秦征的油畫《家》、蔡亮的油畫《延安火炬》、陳逸飛的油畫《黃河頌》等作品成為膾炙人口的美術經典;從改革開放新時期到新時代,抗戰主題的美術創作持續不斷,涌現出大量尺幅巨大、場景寬闊、人物眾多的鴻篇巨制,在歷史的記憶中展現出對抗日戰爭的真實寫照。在新的美術創作中,當年的抗戰美術所彰顯的文化理想和藝術信念,所體現的描繪現實、謳歌正義、深入生活、表現人民的創作方法,是當代中國美術需要弘揚的優秀傳統,也是有力的學術支持。
“莫把丹青等閑看,無聲詩里頌千秋”。偉大的抗日戰爭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也凝聚著中華民族光榮的歷史傳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以丹青鑒證抗戰歲月,從抗戰美術閱讀抗戰精神,是向歷史的回首,也是向未來的前瞻。

(本文刊發于人民政協報2025年8月20日講壇版)
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2025年擔任抗戰紀念館主題展覽藝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參與抗戰館的序廳,中廳,尾廳,以及整體的展覽陳列設計的全部指導工作,并對展陳大綱的文脈梳理,色彩搭配,空間布局,視覺呈現等方面給予具體的指導。將黨史,國史,軍事,建筑,裝飾等多方意見進行交叉融合,以多元化的設計理念,敘事方法,深刻闡釋了中國作為抗日的東方主戰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的巨大貢獻。對一層與負一層之間的大廳進行了創新設計,以交響樂和史詩般的創作手法,用六件人物雕像和壁畫,突出全民抗戰,保家衛國的民族氣概,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增強了整個展覽的殿堂與儀式氛圍,打造了紅色主題展覽藝術的新高度,為紀念館和博物館展覽陳列設計樹立了新時代的藝術高度和價值標桿。